趣书网

趣书网>大明新命记 > 第一二二零章 声望(第2页)

第一二二零章 声望(第2页)

这个情况,对于急需大量人口来填充新收复地区的金海镇方面而言,除了救济的压力空前巨大之外,总的来说算是一件“好事”。

不论是杨振本人,还是已经吃到移民屯垦甜头的征东军和金海镇下属各路总兵府,对此都持支持的态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问题在于,金海、登莱二镇各路水师船队的运载能力实在有限,根本难以满足各处救济营、难民营里灾民大批量运送出海的需要。

尤其是三月里杨振带着金海南路水师团营再次北上开战之后,来往于淮安府北部沿海和清川江口、大同江口的船只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

这就导致大量黄淮灾民长时间滞留在海州、赣榆沿海的救济营里,没有办法及时输送出去。

随着登莱巡抚方一藻率领大批军队南下,徐州、海州周边地区的官军力量锐减,这个时候云集此地的大批灾民饥民长时间得不到妥善安置,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引大乱。

而一旦在这个地方爆民乱,不仅徐州、淮安等城必受波及,而且整个北方漕运恐怕也将再次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这种危险局面,方光琛只能借助自己总镇府总谘议的身份,一边不断写信给旅顺口的协理营务处请领粮饷补给,一边干脆亲自领着那些在海州附近救济营里已经排队等候很久的大批“准移民”队伍北上了。

其实,事情只要动起来,其他人就能看到希望,而只要能看到希望,多数人就不会铤而走险。

就这样,善于揣摩人心的方光琛带了一个营的留守人马,半是陪同、半是押解的带着大批排队等候船队到来的三千六百户准移民们,一路经过日照、诸城、安丘、潍县,于三月二十八日午后时分,抵达了莱州吴朝佐、吴有性救济营的“大本营”。

也就在当天晚上,方光琛跟在潍县的“登莱西路”总兵吴朝佐等人一起,收到了来自登州府特意公开知会的消息——杨振率领金海镇兵马收复辽阳城并斩孔有德父子,并将孔氏父子级传登莱镇,目前已达登州,几日后就要送到莱州府示众七日。

想当年,孔有德动兵变后,回师登莱,率先攻击的府城就是莱州,曾经祸害莱州府很长时间,莱州百姓同样对其恨之入骨。

如今,杨振将孔氏父子斩,等于为许多人报了仇,尤其要传示众七日,更是大大解了很多人心中怨气。

因此,消息传来,莱州百姓几乎是奔走相告,短短一两天里杨振的声望在这个原本并不怎么显着的地方就变得妇孺皆知了,都知道是总兵官杨振替他们报了仇。

当然了,面对这些消息,莱州府这边也跟海对岸的金海镇一样,都存在着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的问题。

就在莱州府城内外许多人欢呼庆祝孔有德终于授的时候,方光琛却敏锐意识到,杨振收复辽阳城的意义非同一般,而且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这些年来,杨振经略辽东的总体战略,与当年方光琛的谋划与进言几乎如出一辙,在取得一系列成功的同时,也让自诩为杨振谋主的方光琛有了许多成就感。

虽然这两年,方光琛的精力更多投入到了辅佐其父应付关内战场上面,但其对金海镇的前线动向也一直相当关注。

杨振在辽阳之战中获胜,意味着征东军和金海镇各路人马拥有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越了清虏,整个辽东局面的转折点已经出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回头再看关内乱局,再看京师朝堂,方光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个念头,随之变得越清晰,也越强烈了。

京师朝堂积弊已久,朱家江山风雨飘摇,杨振若能平灭清虏,必将获得无人能及的声望。

而纵观以往历代兴衰更替之史,三百年必有王者兴乃是常态。

这一点,在十年前或许应在关外清虏身上,虽然方光琛很不愿意接受这一点,但当时清虏崛起的势头之猛,确实给人一种初升朝阳、势不可挡的感觉。

不过随着清虏“伪帝”黄台吉的“驾崩”,多尔衮夺位成功,公然收继兄长后妃并立黄台吉之子为嗣子的做法,却让得闻这一消息的方光琛认识到,鞑虏果然是鞑虏,已无入主中原之可能。

而与此相应的是,方光琛看好的杨振,也在清虏“皇位”更迭、势头衰落的过程中日益显现出了有能力取代清虏而据有辽东的王者之姿。

这次,杨振收复辽阳城,并处死孔氏父子,然后传登莱,一举收取登莱之民心,更加坚定了方光琛的这一判断。

hai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