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三个郁闷的人儿,在命运的安排下,走进了同一家酒吧的大门。
所谓“殊途同归”,情绪同频的人瞬间产生了共鸣。
三个人坐在一起喝闷酒、诉衷肠,一把鼻涕一把泪。
夜色渐深,泪快流干了、酒也喝的差不多了。
就在三人准备起身回家的时候,马丁突然一休附体:
咱们干脆发明一款鸡尾酒,把伏特加、啤酒都放进去,用铜杯装着喝,问题不就解决了嘛?!
苏菲和摩根觉得有戏,他们三人急忙赶到摩根的餐厅,前后这么一鼓捣,『莫斯科骡子』就诞生了。
第二天,他们回到之前喝酒的酒吧,让调酒师按照他们的要求调了一杯『莫斯科骡子』,并让调酒师端着铜杯合影留念,俨然一副网红打卡的场景。
随后,他们拿着拍好的网红照片,到其他酒吧向里面的客人“炫耀”。
40年代的人哪见过这阵仗,瞬间被铜杯和网红打卡的故事吸引,蜂拥而至要喝“网红同款”。
看吧,人是视觉动物,哪个年代都不缺跟风随大流的“羊群”。
不到半年时间,『莫斯科骡子』席卷丑国西海岸,产品滞销的问题迎刃而解。
次年,也就是1942年,『莫斯科骡子』成为洛杉矶最受欢迎的鸡尾酒,随之向全世界扩散并流传开来。
黎耀阳把这个故事做了一定的修改,将西海岸挪到东海岸,大同小异,唯一的问题是生姜啤酒。
这个问题倒不大,酿啤酒比酿威士忌容易多了,不需要阿尔伯特酒厂也能独立完成。
为了卖伏特加,再推出一款生姜啤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做法也很简单,按照『莫斯科骡子』的配方,这类鸡尾酒统称为“Buck”
所以,你叫它“VodkaBuck”也可以。
它属于鸡尾酒的一个系列,就像“新加坡司令”属于“Sling”系列一样。
除了姜汁啤酒平时喝的少,其他的都很熟悉。
气泡细腻的姜汁啤酒,搭配上青柠汁,还挺清新。
『莫斯科骡子』采用“兑和法”直调,对于大多数新手都很友好。
有些调酒师,会对“Buck”鸡尾酒作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改良。
比如,将柠檬汁换成柳橙汁。
你还别说,味道还真不错。
调制过程分为五步:
1,铜制马克杯中加满冰块;
2,随后加入新鲜柠檬汁15毫升;
3,加入伏特加45毫升:
4,加入姜汁啤酒至9分满;
5,提拉搅拌并装饰杯口,『莫斯科骡子』就做好了。
『莫斯科骡子』做好之后,最有视觉冲击力的,就是那绝无仅有的铜制马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