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的成才会让人相信,当年若不是被打乱了生活,他就算有爵位继承,也一定会高中的。
晚间一家人在叶清江和卢氏院中摆饭,王家三口人自也在场。叶家人的喜气洋洋就像在他们心口插刀,各种滋味难以描述。
宴散之后,王叶氏因心恼了娘家所有人,便与一双儿女说在王知敬参加完殿试就搬出去。
原本最有傲气的王知敬这时却犹豫了,说:“已经住了这么些日子了,此时倒不用急了。等授完官上任,我们再搬走吧。”
王知敏说:“可是三哥考到这个名次,能在吏部选试官位吗?”
王知敬沉默了一会儿:“如果舅舅真那么无情不认王家这门亲而不肯帮忙,我们只好走一走吏部刘尚书的门路了。那刘尚书女儿被废,对叶家能没有意见吗?叶家先断我前程,也别怪我们了。”
王知敬不觉得是自己没有靠好,如今反而认为自己一切不顺是因为叶家的冷淡造成的。所以他决定,如果叶家最后真不肯给他机会,他就为刘家所用,拿来恶心一下叶家。如果他不甘为刘家所用,他这样的名次实难得到机会。
……
再过一天,朝廷又公布明法科、明算科、武科三科的成绩。“尹舒烨”正是考了武科的第一名,皇甫元均则是武科第二名,武科的高中都都还没有面圣谢恩,自然也还没有被授职。
赵玮就举行进士科殿试时,王知敬一开始就想着表现,只可惜赵玮就关注省试前几名。赵玮就在紫宸殿上问了众士子一个问题:本朝自太祖时开始,也是名臣辈出,为何国力却不及汉唐?
本来想要博出位的王知敬却一时不敢怎么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就得罪一大批人甚至得罪皇帝。
赵玮目光落在省试第一名陆伦、第二名辛赟身上,最后又落在韩澈、玉堂及第四名身上。
陆伦终于出列,上奏说是地方吏治的问题,然后引经据典说了一通。辛赟则说之前几十年有奸臣把握朝政,便有名臣也难施展其志。
韩澈思索了一会儿,说朝廷太过轻易许官,冗员太多,纵有名臣,一个名臣底下有一群没有必要的闲臣。韩平在场,眼皮子一跳,他这个儿子实在大胆,这个答案得罪多少人了。
第四名算是赵家本家人,名叫赵昇,便说本朝太宗之后有奸臣当道,误了一统天下的时机,影响了国力。
赵玮又看向玉堂,温和问道:“玉堂,你怎么看呢?”
玉堂拱手道:“陛下的问题有点大,学生一时无法回答,得捋一捋。”
赵玮倒也不恼,微微一笑又问殿下诸多考生:“在场的士子还有谁有所高见?”
王知敬站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原来本界进士科只取276名,他名次真是属于吊车尾的了。
王知敬见玉堂在殿上居然答不出来,心头鄙视,这时候他也想在皇帝和朝臣跟前露一露脸,将来才有机会授官。
王知敬出列拱手道:“太原王知敬,参见陛下,学生不敢称高见,但也有点浅见。”
大家才朝后头看去,王知敬身为王叶氏之子,长得虽然更像父亲,但是相貌也着实不错。
赵玮淡淡道:“你尽管直言。”
王知敬便朗声道:“因为石敬塘割让燕云,汉家养马故土丢失,燕云往南中原之地几乎无险可守。便是同样的军力,在汉唐手中和在本朝手中也就不一样了。汉唐骑兵不弱于人,又有险可守,以逸待劳。而本朝骑兵弱于人,无险可守,则要吃力得多。”
赵玮轻轻叹了口气,说:“当年太宗皇帝力主北伐时与大臣商议时,也有类似结论。”
王知敬到底是世家子弟,祖父曾官居二品,父亲也差遣职位都到三品,自然听说过这些秩事。他不敢得罪太多人,拿这个理由也可以为本朝的君臣的能力开脱。
只不过他这是拾人牙慧,拥有进取心的赵玮和知道风向的在场朝臣都未露惊艳的神色。
赵玮又问:“还有谁另有高见?”
玉堂才姗姗来迟一样,拱手道:“陛下,微臣没有高见。但是昔年家父在家教导我们兄弟姐妹四个,因为家父蒙先帝圣恩升任户部郎中,往后要处理朝廷财政的事而发愁,倒是在家讨论过怎么解决朝廷积弱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因为愚顿,当时没有什么意见,但是二……皇后娘娘自小博览群书,她当时不过十二岁,有些洞见,我如今思来挺有道理。”
赵玮奇道:“皇后和国丈也没有跟朕提过此事,那是什么见地?”
玉堂奏道:“皇上当时说是现有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问题。”
赵玮一脸迷惑:“什么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在场朝臣虽然忌讳皇后插手朝堂之事,但是皇后无实权、也从不批阅奏折,她十二岁时都还不认识赵玮,她小时候和父亲兄长姐妹在家读书讨论,却不是什么罪。
这时在场的朝臣听玉堂用大白话解释这两个名词,朝臣不由得恍然大悟。苏沅相公说:“这上层建筑和韩沐清的意见有点类似。”韩澈,字沐清。
玉堂道:“冗员之祸是一个方面的体现,这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是方方面面的。汉朝太远,我举个例子说唐朝。府兵制、三长制、均田制是大唐兴旺的基础,大唐开国之初,大唐朝廷推行这三制是顺的,这制度——也就是狭隘意义的‘上层建筑’利于当时的经济生产。
顺则让基层经济能力可以支撑大唐的武略,所以灭高昌、征高丽、安西定北无往不利。但是历史和经济是变化发展的,府兵制、三长制和均田制经过两三代的传承实际上就崩溃了。
可是大唐仍然抱残守缺,或者皇帝要么自己不重视、后期有宦官当道和边镇之祸,皇帝和忠良没有抓住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势从而制定和推行顺应大势的制度。
万物消长变化,一项制度也一样,昨日利大于弊的制度,到了明天是弊大于利的制度,王朝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就会被历史大势抛弃。”
在场的大臣都是饱学经史之士,思索起来,苏沅忍不住又问:“因为均田制确实在唐朝就崩溃了,相应的也就没有府兵制,本朝实行募兵制。因为不可再回头实行均田制,到本朝已从‘编户’向‘齐民’改变,依你之见不是一个良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