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寒暄过后,准备讲正事了。
弘晖偷偷看了四阿哥一眼。
四阿哥微微颔首。
弘晖就定了心,笑眯眯地起身跟着梁九功走,一点也不紧张。还在南书房里的父子二人还能听到门外他的声音响起:“……好久没吃到了,我可是馋了。梁公公要让人多送一些吃食过来才好啊。”
“奴才记得,送阿哥喜欢的来,多多地送。”
然后就听到轻快地笑声。
声音一停下来,南书房里的气氛就变得紧张起来。
“匠人都带进京了?”
“在后一批,有人护送。”
“有几成把握?”
“据说可以更好,但目前的稳定性已经不错,只是不能铺盖太长,过了两丈远就得间隔开。这是目前推测出来最合适的长度。”
康熙脸上欣喜若狂。
虽早早接到密折,上面说的和自己问的也没有什么出入。可有时候就算没有亲眼见到,但也想亲耳听上一句。
配方容易,材料随处可寻,省时省利还省银子。天知道大清朝到处要银子,军饷、维修、赏赐一堆一堆的。
这一次不但省银子,说不定还能赚上一笔。
“在外面这些年,就做了这一件事情?”康熙问道。
四阿哥面色不改:“儿臣愚钝。”
康熙突然觉得这个儿子回来,心情其实也不那么美妙,反而觉得碍眼得厉害了。他愚钝?怎么不见其他人想出来。
康熙突然眯了眯眼睛:“那水泥听说和四福晋有关?”
四阿哥心里一紧,面上不显,说话的语气终于带了一丝情绪,似乎有一点在显摆的意思。“出门在外,许多不便。福晋是找着机会就像教育三个孩子,劳逸结合,不能只读书却不知身边事。”
若是瞒着遮着反而会让皇阿玛怀疑,还不如明亮亮地提出来。
巧合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举不胜数。
四阿哥信了这个“巧合”,自然也得让别人去信。当然在康熙面前,就不必让他自己去想到。
康熙果然不再多说,当时发生的事情,明面上的内容早就躺在他的密折箱里了,所料不差,合情合理,的确是巧合。
至于发生在广州府的事情,四阿哥没瞒,康熙也知道,当然他的几个皇子野心勃勃想插手海运这件事情,康熙大帝还不清楚。
若是知道的话,此时摆在右手边的雕花笔筒就该砸在四阿哥的头上了。
“这水泥的事情就让你来……”
康熙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外面的声音打断。
太子来了。
康熙盯着殿门看,表情上看不出青溪。
四阿哥垂下头,藏住了眼底的骇浪。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