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过晚,都会引起很大动荡,唯有在这个时候,阻碍最少。
“看来,老夫要请辞了。”
吕不韦是一个极富智慧的人,明白秦国会继续改革,自己再留在朝堂之上,只会变成阻碍,他执掌秦国朝政十几年,诸多门生故吏。
改革总是要流血,那些门生故吏难免会被牵引其中,届时,自己很有可能会被拖下水,再多的情面也敌不过改革的大势,吕不韦也无意与秦王为敌。
“老了,老了啊!”想到这里,他不由得自嘲一笑,若是在盛年之时,他必定不会退缩,但现在他已功成名就,日后也能青史留名,再留恋权位不去,是祸非福。
数日之后,秦国丞相吕不韦上表要求请辞,秦王不允,吕不韦闭门谢客,一连上了十几封奏折,秦王终于批准。
自此,一代权相吕不韦退出大秦朝堂,也代表着一个旧时代正在逐渐落幕。
咸阳宫内。
苏铭跪坐在殿上,案牍上正放着厚厚的奏折,其中一封则是吕不韦写的辞表,他想带着家人回阳翟,告老还乡。
“不愧是奇货可居的吕丞相,嗅觉果然敏锐。”苏铭眉眼微扬,赞叹道。
仅仅只是通过一些政令,就猜到他要改革,进而避祸,这份敏锐,少有人能及,“怎么能让你就这样走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吕不韦是朝堂的一面旗帜,他还打算继续借用这股力量压制楚国外戚,可不能让他走了。
随即,苏铭命人下了一份诏书,封吕不韦为太师,负责编修各国史籍。
诏书送到府上,吕不韦脸上看似喜悦,实则无奈至极,他知道那位咸阳宫中的王者已经看透了他的心思。
只是,诏书已经下达,他也无可奈何,只能认命,“罢了,修书就修书吧。”
历史上,秦国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历代儒家人给秦国扣上的大帽子把嬴政钉在了耻辱柱上。
这次,苏铭打算命人编纂史书,写一部比史记还要伟大的史书,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错漏谬误可是不少,对秦国的抹黑也是独一份。他不黑,这所谓的史记也没法通过。
在汉朝,抹黑秦国已经是政治正确了。
一统天下之后,秦国作为胜利者,自然有资格为那些国家编纂史书,包括那些被六国灭掉的国家,只要能找到史料,就要慢慢编写,这个工程,预计会十分浩大,也需要很多官员人手。
他也想好了,到时,秦国发起改革,那些不听话的臣子全都丢进来编修史书,在这个时代,识字的人才可不能轻易浪费了。
……
两个月之后,王贲班师回朝,魏王假等一众君臣则被游街示众,那一天,咸阳街道,人满为患。
现在,天下只剩下三个国家,秦,楚,齐。
在秦人眼里,齐国不足为虑,只有楚国才是他们要面临的最大敌人,无论是楚国广袤的领土还是南方湿润的气候,都是秦国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