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驻军,保安关还有户部专管马市税收的官员。主管是从五品度支郎中何凯,两个副主管分别是正六品度支员外郎岳晃和唐为。此二人一方面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联手排挤、孤立何凯,何凯无奈已经上奏告老。另一方面,此二人又矛盾重重,岳晃站队隋函,唐为则更亲近袁云。
保安关驻军正副主将和马市税务正副主官各有靠山,互不服气,又相互勾结,胆大妄为,私开马市,中饱私囊,还隐瞒税务人员被北狄强盗杀害的重大恶性事件。
不仅如此,保安关从五品抚远将军隋函、保安关正六品度支员外郎岳晃,居然带着前来公干的登云关正六品度支员外郎陈安,以及十几个护卫,擅离关隘,到云城纵情声色几天几夜,被人抓获沦为舌头!真是酒壶里翻跟头——胡(壶)闹!
苏澜眼明心亮。无论军事还是税务,保安关都仿佛长了脓疮,败坏至极烂透了,到了非割不可的地步!
不过十里之遥,很快,队伍就到了保安关下。
此时已是戌时正刻。夜幕背景下,保安关仿佛铮铮钢铁般雄关剪影。
为了不引起关上人员的误会和恐慌,苏澜没有拿出手电筒,而是借着月光,仔细查看地图。这是卞雍和吉贵辛勤劳作的成果。
苏澜一边看着图纸,一边敬仰地望着保安雄关。暮色苍茫,寒月清辉,图纸上垛口一般的符号和醒目的地标,已经化为连绵不断,巍峨庄严,坚韧不拔,屹立不倒的万里长城!
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早在父亲平定西戎青盐之乱,八合货栈深入漠北淘换北狄战马时,苏澜就了解了一些有关长城,尤其是山西境内的长城的资料。
考古学家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约两万一千多公里;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等各类遗存约四万三千余处。
西起祁连山雪水切割出的讨赖河大峡谷,历经沙漠、戈壁、黄土高原,高耸青山,蜿蜒起伏,一路东行至山海关老龙头,一头扎进茫茫大海。自西向东,是沙漠奔向大海的旅程,长城的形态也随地理条件变幻着,仿若起伏的人生。
实际上,长城还跨越祁连山嘉峪关的冰雪,远征到了青藏高原和新疆腹地。
万里长城横贯东西,划分南北。无论对于南边的农耕文明还是北边的游牧世界,长城都处在边缘。但放眼整个东亚大陆,她却是中心。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互有伸缩的土地之争,始终没有离开长城地带。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最终成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也是冷兵器战争时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凝聚着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余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碉楼、烽燧,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万里长城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城墙为主体,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壕堑、界沟、月城、障碍、堡垒、了所、烽燧等相关设施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开拓进取的谋略。
自西周以来,历朝历代用泥土、石头、树枝、砖头,塑造了形态各异的长墙,无数个零散而普通的个体凝聚成一个两万多公里长的强大整体!无数英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肉体与万里长城一起,众志成城,保家卫国,谱写了了一曲曲英雄的篇章!
这些战争与其说是民族之争,不如说是为了生存。鲜卑、契丹、女真,那些本来长城之外的民族,跨过长城后一个个也修起了长城,在不断向农耕转化的过程中,汇入中华民族的洪流。
历史上,长城是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攻防的前线,而在更漫长的和平年代,她是象征着秩序与约束的边贸口岸。南北的物产、文化在这里交换、交融。伴随着长城的除了荒原,还有大量的城镇。这些城市的缘起与繁荣离不开长城,受惠于边境的关市与马市贸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长城有极高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也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登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比拟的。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两千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采用“因地形,用险制塞”的重要经验。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脊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有的地段还利用悬崖陡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
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
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从建筑结构来看,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关城、碉楼、墩堡、城壕、烽燧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并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设垛口墙,高二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