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金听到这里,不禁唏嘘:“这周颠当真是奇人,几次三番死里逃生,还能在关键时刻给朱元璋指点迷津。那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了吗?”
王阳明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悠远的意味:“从此之后,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确实再没见过周颠本人。但两人之间,却有过一段特殊的‘书信往来’,这也是周颠最神奇的地方之一。”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当年朱元璋剿灭陈友谅后,曾特意派人去庐山寻找周颠的踪迹。之所以去庐山寻找,是因为周颠消失前曾提过一句‘庐山云雾深处,可寻我踪迹’。可派去的人在庐山搜了整整三个月,翻遍了大小山峰、寺庙道观,都没能找到周颠,最后只能空手而归。朱元璋虽然遗憾,但也知道周颠这样的异人,行踪本就飘忽不定,便不再强求。”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定都南京,当时的南京还称应天府,有一天,南京城突然来了一位赤脚僧人。这僧人自称‘觉显’,说是从庐山而来,受周颠之托,要拜见朱元璋。”王阳明的语气里多了几分细节,“当时朱元璋刚登基不久,朝中不乏想通过奇人异事攀附权贵的人,他以为这觉显也是江湖骗子,想借着‘周颠’的名头骗官骗财,便让人把觉显打走了,根本没见他。”
张其金听到这里,忍不住插话:“朱元璋这也太谨慎了吧?万一觉显真的是周颠派来的人,岂不是错过了重要的消息?”
“你说的没错,但朱元璋出身底层,见多了人心险恶,对这些‘异人异事’本就多了几分提防。”王阳明解释道,“不过,他也没把事情做绝,只是让人给了觉显一些盘缠,让他回庐山去。可没想到,四年后,觉显又出现在了南京城,而且这次说自己要返回庐山,特意来向朱元璋辞行。”
“这次朱元璋见了他?”张其金问道。
“嗯。”王阳明点头,“四年时间过去,朱元璋的皇位已经稳固,心态也平和了不少。他想起当年周颠对自己的帮助,心里也有些愧疚,便召见了觉显。见面后,朱元璋问起周颠的近况,觉显只说‘周先生在庐山修行,一切安好,只是挂念陛下龙体,特让贫僧来送几句话’。朱元璋又问周颠有什么话要带,觉显却笑而不答,只说‘时机未到,陛下日后自会知晓’。”
“朱元璋虽然疑惑,但也知道追问下去也没用,便让人准备了笔墨纸砚,亲自写了两诗,托觉显转交给周颠。这两诗,后来被收录在《明太祖文集》里,诗里满是对周颠的感激与怀念,还提到了当年周颠‘烧不死、饿不死、淹不死’的奇事,称他是‘仙家助力,成就朕之大业’。”王阳明补充道,“觉显接过诗稿后,便拜别朱元璋,再次返回了庐山,此后又过了好几年,都没再出现过。”
张其金听得入了迷,追问道:“那后来周颠还有消息吗?那两诗,周颠收到了吗?”
“收到了,而且还回了诗。”王阳明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惊叹,“又过了五年,朱元璋已经年过五十,身体渐渐不如从前。有一天,他突然得了一场怪病,高热不退,浑身抽搐,太医们束手无策,开了很多药方都不管用,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甚至到了昏迷不醒的地步。朝中大臣们都慌了神,甚至有人开始私下准备后事。”
“就在这危急关头,当年的那位赤脚僧觉显,突然又出现在了皇宫门口,说有‘救命丹药’要献给朱元璋。”王阳明的语气变得紧张起来,“当时皇宫侍卫见他穿着破烂,又是个僧人,根本不让他进去。觉显没办法,只好在宫门外大喊‘贫僧有周颠先生亲赐丹药,能救陛下性命,若耽误了时辰,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侍卫们不敢怠慢,赶紧把这事报告给了丞相李善长。李善长也知道周颠的名声,不敢耽误,亲自去宫门口把觉显迎了进来,带到朱元璋的寝宫。当时朱元璋刚好从昏迷中醒过来,看到觉显,虚弱地问:‘是周先生让你来的?’觉显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木盒,打开后,里面放着三粒通体莹白的丹药,还散着淡淡的清香。”
“觉显说:‘这是周颠先生与庐山天眼尊者一起炼制的“九转还魂丹”,陛下只需服用一粒,三日之内便可痊愈。另外两粒,可留着日后应急。’朱元璋当时已经没什么力气,只能让太监帮忙把丹药服下。没想到,服药后不到一个时辰,他的高热就退了下去,精神也好了不少;到了第二天,已经能下地走路;第三天,竟然能正常处理朝政了,身体完全恢复了健康。”
张其金听到这里,忍不住感叹:“这‘九转还魂丹’也太神奇了!周颠这是真的有通天之能啊!那朱元璋痊愈后,肯定又派人去找周颠了吧?”
“没错。”王阳明说道,“朱元璋痊愈后,对周颠感激涕零,觉得自己能死里逃生,全靠周颠的帮助。他立刻派人带着厚礼,按照觉显所说的‘庐山云雾深处’去寻找周颠,还下了圣旨,要封周颠为‘护国仙人’,让他入朝享福。可派去的人在庐山找了整整半年,依旧一无所获。后来,他们走遍了庐山的每一座寺庙、每一个山洞,甚至连当地的猎户、樵夫都问遍了,都没人见过周颠的踪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觉显当时也还在南京,朱元璋问他周颠到底在哪里,觉显只说:‘周先生本是方外之人,不愿受世俗束缚,陛下若真心感激,只需记着他的恩情,好好治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了。’说完,觉显也辞别了朱元璋,从此再也没人见过他。”
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皇宫里弥漫着一股沉静的威严。
朱元璋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上,手中握着一支狼毫笔,目光落在铺开的宣纸上。
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染成金黄,偶尔有几片飘落,却丝毫没有打断他的思绪。
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杀伐果断的开国皇帝,更像一个追忆往事的老者。
他要亲自为一个人撰写传记,这个人就是周颠。
历经数日的斟酌,《周颠仙传》终于定稿。
文中详细记载了周颠从南昌街头的疯癫乞丐,到多次助他化险为夷的奇人经历:灌酒不醉、焚缸不死、绝食无恙,以及鄱阳湖之战前“上天无安排陈友谅为帝”的预言,字字句句都透着对周颠的感激与敬佩。
写完传记,朱元璋意犹未尽,又提笔写下《赤脚僧诗》,诗中提及觉显和尚两次送药、传递周颠心意的往事,将那段传奇过往以诗歌的形式留存。
手稿完成后,朱元璋立刻传旨,召中书舍人、着名书法家詹希庾入宫。他将手稿交给詹希庾,语气郑重:“周颠先生乃朕之贵人,若无他多次指点,朕未必能平定天下。你需以最精湛的笔法,将这传记与诗歌誊写下来,而后命工匠刻于青石之上,送往庐山立碑,让后人知晓周颠先生的奇功。”
詹希庾不敢怠慢,花费三日时间,以工整的楷书将诗文誊写完毕。朱元璋看过之后,满意地点头,又命工部挑选质地坚硬的青石,让最好的石匠负责凿刻。
三个月后,石碑在庐山之巅落成,碑文中“周颠仙,建昌人也……”的字样清晰有力,与庐山的云雾相映,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景观。
即便到了数百年后,仍有游人专程前往庐山,瞻仰这块记载着明初奇人往事的石碑。
张其金在脑海中梳理着王阳明讲述的这段历史,心里不禁感慨:若说周颠以“预言”和“神迹”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那么刘伯温则是以实实在在的智谋,帮朱元璋铺就了登基之路。
两人对朱元璋而言,缺一不可,只是行事风格截然不同。
他想起史料中对刘伯温的记载,愈觉得这位明朝开国谋士不简单。
刘伯温向来精明,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每次给朱元璋提建议,都不会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地引导朱元璋自己做出决策。
比如在制定攻打陈友谅的战略时,刘伯温没有直接说“应先攻陈友谅,后取张士诚”,而是分析了两人的性格与实力。
陈友谅野心大、根基不稳,张士诚保守、胸无大志,让朱元璋自己得出“先除陈友谅,张士诚自会不攻自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