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秦昊的盛情款待,公孙赞有些惶恐,如坐针毡。
秦昊见状,指着桌子上的菜肴,淡淡道:“爱卿,怎么不吃啊!是菜不可口?还是什么原因,竟然令你如此不安!”
公孙赞一脸无语,谁敢在一国之君面前气定神闲,大吃大喝。
无奈之下,他拿起筷子,只吃了几口,便要放下。
秦昊揶揄道:“公孙赞,你敢冒死为郭大人送账本,刚才在朕面前连死都不怕,怎么现在只是陪朕吃个饭就畏畏缩缩,难道朕就如此可怕?”
公孙赞微微一愣,坦然道:“陛下,之前民间有不少流言蜚语,说陛下横征暴敛,冷酷无情,是个暴君,今日微臣得见陛下,才发现民间那些传言信不得。”
“陛下就没想过为自己正名吗?”
秦昊摇了摇头,淡淡笑道:“正名?那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对于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暗中对朕的诋毁,朕从来都不在乎。”
“朕在乎的是百姓能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孩童能上学堂,老者有人赡养,朕在乎的是战场上将士们能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朕在乎的是我大夏能崛起,不被外敌侵扰。”
“所以,那些为非作歹、意图谋反之人,在朕眼中,只不过是一些不入流的土鸡瓦狗罢了,宁王也不例外,朕一只手灭之!”
公孙赞听得是热血沸腾,称赞道:“陛下雄心壮志,胸怀天下,我大夏可期矣!”
秦昊摆了摆手,呵呵笑道:“好了,咱们边吃边聊!”
“对了,朕看你对宁王不满,你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故事?”
公孙赞实在是饿坏了,不顾形象地快速扒了几口饭菜,这才放下手中的碗筷,继而缓缓说道:“陛下,刚才微臣口中所说的大人物,其实就是宁王。”
“微臣和郭大人乃是太祖爷开国十二年同期进士,虽出身贫寒,但靠着自身努力和郭大人等同窗好友的相互扶持,仕途之路还算顺利,曾做到四品谏议中丞之职。”
“后来,在您的父王和几位王爷争夺皇位之中,微臣身为谏议中丞,支持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太宗皇帝即位,却遭到宁王等人的记恨。”
“从那以后,微臣遭到不少宁王等一众官员的打压,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连降三级,从四品谏议中丞沦落为七品不入流的小京官。”
“之后,微臣心灰意冷,想要离开京城,到地方上造福一方百姓,却阴错阳差,成为了富阳县县令。”
“富阳县隶属锦州,锦州属于宁王的封地,后来他与晋王、武王发动三王之乱,微臣不忍心看到天下百姓生灵涂炭,多次写信劝说宁王。”
“当时宁王在锦州只手遮天,对微臣更是怀恨在心,就这样微臣莫名其妙地被罢官下狱。”
“万般无奈之下,微臣在狱中托人送信给远在京城的郭大人,经过他百般努力,微臣这才免受了牢狱之灾。”
“自此,微臣对官场也看透了,即便郭大人千方百计挽留,微臣还是选择了归隐山林,回到老家办了个私塾,教书育人。”
秦昊闻言,唏嘘不已。
公孙赞接着说道:“陛下,这次微臣跟随郭大人到了河东赈灾,发现河东的官员自上而下几乎全被宁王的人收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