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季北略》,《李朝实录》等记载中,在川浙军刚到辽东,以及在沈阳城之战尚未发生之前。】
【就蒙古人一事,就已有多名将领对袁应泰进行过劝谏。】
【这些将领当中,多以南兵效仿为主,如陈策,童仲揆,周敦吉等人。】
【都当面劝谏过袁应泰:“蒙古降人多与后金暗通,留之必为内应。宜尽驱出城,或缴其兵器,编入明军严加看管。”】
【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也明确记载:“童总兵屡言蒙古人不可信。”】
【但袁应泰均以“兵力不足”为由拒绝,并认为:“驱逐蒙古人,无异于自断臂膀。”。】
【然而,当辽阳城中将领与官员,都得知沈阳城的失陷与蒙古人临阵叛变有关后,也对袁应泰进行过劝谏。】
【但袁应泰认为,如果蒙古人中的后金间谍,已经清除,而城中数万蒙古人,以及“蒙古夷丁兵”都是忠于大明的。】
【若是这个时间,将他们驱离辽阳与将其逼迫出城,必怀恨在心,也会因此而投靠后金为由,再一次拒绝了诸将的建议。】
【其中,从奉集堡与虎皮驿退回到辽阳的李秉诚,见无法劝谏袁应泰后,便将自己的部队集中在蒙古营附近,并让军中士兵“每日巡查蒙古人动向”。】
【有李秉诚盯着辽阳城中蒙古人的动向,从客观上来看,确实延缓了蒙古人的叛变进程,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那些没有被袁应泰查出的蒙古间谍,也利用李秉诚的每日盯防与巡查的举动,暗中煽动蒙古流民对辽阳汉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再加上辽阳城中闹粮荒,蒙古间谍很轻易就煽动了蒙古流民对大明贪官,奸商,以及腐败官员的痛恨。】
【并大多数蒙古流民都认为,他们如今无食果腹的境遇,皆是因汉人所至。】
诸天万界大清时代。
民间:
有百姓冷笑道:“呵,真是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
“还有那东林党推行的所谓“仁政”,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也只不过是他们想要独揽朝政,把持大明朝堂权力的一个幌子罢了。”
。。。。。。。
【天启二年(1621)3月18日,努尔哈赤得知辽阳城中的情报后,决定宜早不宜迟,立即发兵,进军辽阳。】
【这一次,努尔哈赤与偷袭攻打沈阳城不同,而是大张旗鼓出兵。】
【并且努尔哈赤在成功攻占沈阳城不后,就已经通过李永芳让后金间谍,在辽阳城中,内散布起谣言。】
【在《满文老档》记载,后金间谍在辽阳城内散布“海州已降,后金大军明日即至”的谣言,导致“城中米价暴涨,军民惶惶不可终日”。】
【虽然袁应泰,很快就识破了这是谣言,但袁应泰也不敢肯定,努尔哈赤会不会率领后金大军,绕过辽阳城,前去攻打海州。】
。。。。。。
【海州位于辽阳以南约120里,是明朝辽南地区的核心据点,也是控扼辽西走廊与辽东腹地的交通要道。】
【同时,不仅是大明关内,输运粮食货物到达辽阳等地的货物集散中心,更是辽东地区的主要粮仓之一。】
【海州所设的粮仓,均为大型粮仓,储存了辽东明军约十成之三(30%)的军粮。】
【若后金攻占海州,将直接切断山海关至辽阳的陆路粮道与贸易通道。】
【因此,在努尔哈赤在施放要攻打海州的流言之后,大明内部,也因此展开了对是保海州,还是保辽阳的争议。】
【辽东巡按张铨等人认为,可“弃海州保辽阳”,因为海州失守之后,仍然会有三条运输路线,可代替海州陆路,将物资运至辽阳。】
【三条运输路线分别为,第一条是从山东的登州(今山东蓬莱)出发,经庙岛群岛至金州(今大连),再陆运至辽阳。】
【第二条是水路,从辽西走廊的锦州出发,沿小凌河,大凌河进入辽河干流,再经三岔河溯太子河至辽阳。】
【第三条则是可以选择,先走海路,将物资运至朝鲜,再从朝鲜运往辽阳。】
【除了以上三条路线之外,还有一条路线,就是经蒙古绕路至辽阳,而这一条路线,也是后来大明晋商与后金政权之间,主要走私与传递情报的路线。】
【但此时,担任兵部尚书崔景荣,施压认为:“失海州则无以为守,必发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