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些日子,张君给他传了消息过来,上级要统一把这些有擅自离队行为和倾向的干部送回老区去,有意向的也可以申请。
这个现象不仅是他们一分区有,其他地区也有,在老区顺风顺水惯了,在新区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身边人的牺牲又让他们精神紧绷、情绪崩溃。
这样的人留在新区对工作没什么助益,反而成了定时炸弹,不如送回老区去。
同时大别山地区的工作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将地方工作和军事行动结合起来,从薄弱地区入手。
哪怕只是一个小村庄,也先建立政权和武装,巩固住了再发展下一个村庄。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了安全的保障,根据地开始恢复。
红色的旗帜就这么慢慢的从四周开始蚕食敌人的统治,向中心地带步步推进。
其实以前也是差不多的做法,但是随着晋冀鲁豫野战军撤出大别山区,这里敌人的正规军也跟着撤走了一部分。
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之后,在淮河北岸补充了兵员,后勤也得到了很大的补充,让敌人的注意力也跟着转移了。
加上各地的解放区都有扩大的趋势,大别山已经不是敌人重点防御的地区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别山区的各个分区开始成立了基干团,充实各个县大队的武装力量,积极发展区小队和联村自卫队。
由于土地政策的及时调整,一部分乡绅和小地主也加入了进来,极大缓解了后勤压力。
一切都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
等到倪墨和付闯从南京回来的时候,可以说山区已经变了一半儿的天。
倪墨把一麻袋种薯从车上卸下来,边往屋里搬边说:“现在大学里头人心也不稳,那个老教授不仅给了你种薯,还把研究资料也给了你一部分,说是怕战火损毁了。”
付宁看着这么多种薯有点儿发愁,他留下的地有点儿少了。
仔细算了算,把自己能种的都留下,剩下的分给了吴、谢两家。
他们未必不知道自己这边儿在干什么,但这个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支持。
投桃还得报李,不过是点儿土豆种子,付宁还觉得给少了呢。
等到庄稼长到小腿肚子高的时候,一封电报从西柏坡发了过来,祝心华顺利把药品护送到了,而且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外科军医,他居然被留在了西柏坡。
当然不是中央机关的医院,而是卫戍部队的军医,但是已经非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