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魏程没有急着动手,而是耐心等待斥候的情报。
中午的时候,魏程从其中一份情报得知李彦正在军营里搞演讲。
魏程非常困惑,这个时候,夏主他妈的搞什么演讲?
而且打仗的时候,搞什么演讲?
朕都带着近卫旅到你面前来了,你不好好准备,你搞演讲?
就你会讲?
装逼!
等等!夏主在军营?
没跑?
继续探!
魏程面色沉静,但内心却忍不住兴奋起来。
等吃完午饭休息了一会儿后,魏程又得到多份情报,方圆三十里都没有大量夏军活动的痕迹。
这意味着夏军没有采取上次的以退为进的诱敌之策。
不过魏程并没有就此断定李彦没有在更远的地方设置伏兵。
有没有可能军营里根本没有夏主,夏主已经南下,等自己去在邯郸战场跟对面的夏军打到中途,夏主再杀回来?
魏程这个推断也有道理,这个战术是比较高明的战术,需要强大的骑兵做执行。
这个战术的精髓在于向魏军掩饰了一部分精锐,让魏军将主力拿来对付侦察到的夏军,也就是对面的夏军。
众所周知,大会战最忌讳的就是临阵急变。
大会战一般部署了兵力后,与夏军打起来,魏军的状态是呈现出对付对面夏军的状态。
若这个时候,场外突然奔袭来一支战力恐怖的夏军骑兵,那必将改变整个战场格局。
这其中包括作战中,魏军指挥官信息的滞后,下达命令填补防御过程中的时间延迟,以及被临阵急变消耗的士气。
关于以主要兵力来迷惑敌人,用最精锐的骑兵做埋伏这种战术,历代都有名将这样去做。
如果是小型战争,埋伏的骑兵在方圆十里的树林里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是此时如邯郸城这样的大会战,埋伏的精锐骑兵必须离战场足够远,才能避开敌人斥候的侦查。
而这对骑兵以及骑兵统帅的要求极高。
魏程脑海中做了推测后,倒是不急着动手,他继续让斥候探查情报,最好是方圆百里全部探查清楚。
如果李彦真的在百里外安插骑兵,那么在做奔袭的时候,时间的有效性就变弱了,即便是强行赶时间,骑兵战力必然受损。
当然,为了防止万一,魏程还是不断增加斥候的人数。
下午的时候,魏程突然接到消息,说是夏主的使者过来了,他表示更加诧异。
这个时候派使者过来作甚?
是来下战书的,还是来下求和书的?
魏程见到使者后,本打算用皇帝的口吻好好压制压制对方,结果使者来了一句:这是你的臣子,赵州刺史张建成来贺电,敬爱的魏主,现在投降还来得及!
魏程听完后,脸色立刻变了,就像三天三夜拉不出屎来强行用力一样。
他一把夺过来,快看完。
果然是张建成写的!
魏程想掀翻桌子,但他还是强行忍住了,并且告诉使者:回去告诉夏主,朕给他两天时间投降,别以为朕不知道他在玩什么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