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女儿周玉凤。"周夫人介绍道,"玉凤,这是沈阿姨和清韵妹妹,以后你们就是好朋友了。"
周玉凤乖巧地向沈若兰和沈清韵问好。沈清韵有些怯生生地躲在母亲身后,但在周玉凤的热情邀请下,很快就放下了戒备,两个小女孩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看来孩子们已经成了朋友。"周夫人笑着说道,"这样就不用担心清韵会孤单了。"
沈若兰感激地点点头,"多谢周夫人安排。"
用完早餐,周夫人便带着沈若兰前往绸缎行,留下两个小女孩在院中玩耍,有老妈子照看。
周家绸缎行位于苏州城中心的一条商业街上,店面不大,但装潢精致,门口挂着"周家绸缎行"的牌匾,字迹苍劲有力,显然出自名家之手。
"这牌匾是我丈夫托人请苏州名家写的。"周夫人解释道,似乎看出了沈若兰的好奇,"虽然只是个小店,但我们一向注重细节。"
走进店内,沈若兰立刻被琳琅满目的丝绸和绣品所吸引。店内陈设简洁大方,各类丝绸和绣品按照颜色和种类整齐地陈列着,每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都是苏州本地的绣娘制作的。"周夫人指着一排精美的绣品说道,"苏绣以其精细着称,尤其擅长人物、花鸟题材。"
沈若兰点点头,仔细欣赏着这些作品。确实精美,针法细腻,构图巧妙,颜色搭配和谐,无愧于"苏绣"的美名。
"不过,"周夫人突然话锋一转,"这些传统的苏绣,虽然在国内市场很受欢迎,但在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和欧洲,反而不如那些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新式绣品受欢迎。"
沈若兰眼前一亮,这正是她在上海的绣坊所推崇的风格:传统中国绣技与西方审美的融合。"宋小姐提到过,您有意开拓国际市场?"
周夫人点点头,"是的。苏州虽然是丝绸之府,但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国外,尤其是那些殖民地和欧洲国家,对中国的丝绸和绣品有着源源不断的需求。只是,他们的审美与我们不同,更喜欢那些既有东方韵味,又不失西方风格的作品。"
沈若兰完全理解周夫人的意思。在上海的绣坊,她就注意到那些洋人太太对传统中国绣品兴趣有限,但对那些融合了西方元素的新式绣品却非常热衷。
"如果周夫人不嫌弃,我倒是有一些新式绣品的设计理念,或许可以一试。"沈若兰谦虚地说道。
周夫人欣喜地看着她,"那太好了!宋小姐提到您在上海的绣坊很受欢迎,尤其是那些融合了东西方元素的作品。如果您能在这方面指导我们,那再好不过了。"
沈若兰微微一笑,"这是我的荣幸。"
接下来,周夫人带着沈若兰参观了绸缎行的后院,那里设有一个小型的工作室,几个绣娘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看到周夫人,她们连忙起身行礼。
"这是沈夫人,以后她会指导我们开发新的绣品款式。"周夫人向绣娘们介绍道,然后又向沈若兰介绍了这些绣娘的名字和特长。
绣娘们好奇地打量着沈若兰,眼中带着几分审视。沈若兰理解她们的心情,毕竟自己是个外来者,而且,苏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些绣娘很可能对新式绣品持有一定的保留态度。
为了打破这种略显尴尬的气氛,沈若兰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一幅小巧的绣品,递给周夫人,"这是我在上海绣坊时的一个小作品,不成熟之处,请周夫人和各位师傅指正。"
周夫人接过绣品,细细欣赏,眼中的惊讶和赞叹越来越明显。绣娘们也围了上来,一个个惊叹不已。
这幅绣品是一幅《西湖春色》,采用了传统的苏绣针法,但在构图和色彩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和明暗处理技法,使得整幅作品既保留了东方的细腻婉约,又有西方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沈夫人的绣技实在高超!"一位年长的绣娘由衷地赞叹道,"这种融合东西方的手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却又如此自然和谐。"
其他绣娘也纷纷点头称是,眼中的审视已经变成了敬佩。沈若兰谦虚地回应着,心中却是一阵欣慰。看来,自己在苏州的新生活正在顺利开启。
接下来的几天,沈若兰每天都会去绸缎行,与绣娘们一起工作,指导她们学习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法。最初的陌生和隔阂很快消失,绣娘们对这位来自上海的"沈夫人"越发敬重,不仅因为她精湛的绣技,更因为她谦逊的态度和耐心的指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周后,在沈若兰的指导下,绣娘们完成了几幅融合东西方元素的新式绣品。周夫人将这些作品陈列在店铺的显眼位置,立刻引起了顾客的关注,尤其是那些来自外地的商人和洋人,对这些新式绣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沈夫人,多亏了您的指导,这几天的生意好了很多。"周夫人欣喜地说道,"尤其是那些洋人顾客,他们对您设计的那幅《西湖春色》赞不绝口,甚至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原作。"
沈若兰微微一笑,"周夫人过奖了。这都是绣娘们的功劳,她们学得很快,而且有很多创新的想法。"
周夫人摇摇头,"不,沈夫人太谦虚了。没有您的指导,我们可能还沉浸在传统的苏绣中,无法开拓这个新的市场。"
沈若兰为周夫人的坦诚感到欣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能够遇到这样一位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朋友,实在是一种幸运。"周夫人,我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