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若兰摸了摸女儿的头,"那清韵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李先生的教导。"
正说着,程远山回来了,"课上得怎么样?喜欢李先生吗?"
沈清韵连连点头,兴奋地向父亲讲述上午学到的知识。程远山耐心倾听,时而点头,时而提问,一副慈父的模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若兰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感觉复杂而微妙。这样的家庭生活,温馨而和谐,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如今似乎真的有了转机,程远山不再是那个冷漠自私的丈夫,而是一个关心家庭、尊重妻子的男人。
"若兰,我已经安排好了,下午带你去见吴梅女士。"程远山突然说道,打断了沈若兰的思绪。
沈若兰惊讶地看着他,"这么快?"
程远山微笑道:"早上我派人送了拜帖去锦绣坊,吴梅女士回信说很期待见到你。她下午有空,所以我就约在了今天。"
沈若兰心中涌起一股感激,"谢谢你。"
程远山摆摆手,"不必客气,这是应该的。"他转向沈清韵,"下午你要和我们一起去吗?还是留在家里完成李先生布置的作业?"
沈清韵歪着头想了想,"我想去!我也想看看金陵绣。"
沈若兰和程远山对视一眼,都露出了笑容。
午饭后,一家三口乘坐马车前往秦淮河畔的锦绣坊。沿途,程远山指着街道两旁的建筑和景点,向沈若兰和沈清韵介绍着南京的风土人情。这座古都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依然保留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锦绣坊位于秦淮河畔一条安静的小巷内,门面不大,但装饰典雅,门口挂着一块精致的木匾,上书"锦绣坊"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刚下马车,一位中年妇人就迎了出来,"程先生,您来了。"她的目光转向沈若兰,微微一笑,"这位想必就是沈夫人吧?久仰大名。"
程远山微笑着介绍:"这位是吴梅女士的徒弟林秀。林小姐,这是内人若兰,还有小女清韵。"
林秀热情地招呼着一家三口进入锦绣坊,"师父正在工作室等您们,请跟我来。"
锦绣坊内部比外面看起来要宽敞得多,前厅陈列着各种精美的绣品,有挂画、屏风、荷包、扇面等,无一不是精品。沈若兰驻足观看,眼中流露出赞叹之情。这些绣品与她熟悉的苏绣风格明显不同,更加注重色彩的鲜艳和图案的立体感,金线银线的运用也很巧妙,使得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林秀带领他们穿过前厅,来到后院的一间工作室。推门而入,只见一位年约五十的妇人正坐在窗前的绣架前专注地工作着。她身着素雅的青色旗袍,发髻简单挽起,双手灵活地穿针引线,神情专注而安详。
"师父,程先生一家到了。"林秀轻声道。
吴梅这才抬起头来,放下手中的绣活,起身相迎,"程先生,沈夫人,欢迎光临寒舍。"
程远山微微躬身,"吴女士,冒昧前来打扰,实在抱歉。"
吴梅摆摆手,"程先生客气了。能见到远近闻名的秀艺坊沈夫人,是我的荣幸。"她的目光落在沈若兰身上,带着欣赏和好奇。
沈若兰谦虚地说道:"吴女士过奖了。秀艺坊不过是小小绣坊,哪里比得上锦绣坊的百年底蕴。"
吴梅笑了笑,"沈夫人太谦虚了。秀艺坊的新式绣品在江南一带已经颇有名气,我也听说过沈夫人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创新之举,很是佩服。"
两位绣艺高手相谈甚欢,很快就从客套话转向了专业交流。吴梅详细介绍了金陵绣的特点和技法,沈若兰也分享了自己在融合东西方元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程远山见妻子完全沉浸在专业讨论中,便带着沈清韵到前厅去欣赏绣品,给两位女士留出交流的空间。
"金陵绣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金碧辉煌,"吴梅向沈若兰展示着一幅正在进行中的作品,"我们经常使用金线、银线,再配以鲜艳的丝线,形成华丽而不失典雅的效果。"
沈若兰仔细观察着吴梅的绣法,不时点头,"这与苏绣的平、细、精、均确实很不同。金陵绣更注重立体感和色彩的冲击力,很适合表现宫廷题材和庆贺场景。"
吴梅赞许地看着沈若兰,"沈夫人一眼就看出了金陵绣的精髓。我们传统的题材确实多为龙凤呈祥、牡丹富贵等吉祥图案,但近年来也在尝试一些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沈若兰好奇地问道:"比如说?"
吴梅从一旁的抽屉中取出一幅尚未装裱的绣品,展开给沈若兰看,"这是我最近的尝试,融入了一些西方风景的元素。"
沈若兰惊讶地看着这幅作品:那是一幅秦淮河畔的风景,但视角和构图明显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远近比例和光影处理都有别于传统中国画。更特别的是,吴梅依然使用了金陵绣的传统技法,金线勾勒出河面的波光粼粼,各色丝线则表现出建筑和人物的细节,整体效果既有金陵绣的华丽,又有西方绘画的写实感。
"太美了!"沈若兰由衷赞叹,"吴女士这种东西方融合的尝试,与我在秀艺坊的理念不谋而合。"
吴梅谦虚地笑了笑,"与沈夫人的创新相比,我这点尝试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听说沈夫人已经将西方的服装设计元素融入了绣品中,甚至还创作了适合西式家居的刺绣装饰品,这在传统绣坊中是不敢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