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江水清澈见底,透明得仿佛可以透过水面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鱼儿。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江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让人陶醉。小河口曾是村民们洗衣、浣纱的天堂,她们会带着洗净的衣物来到这里,一边享受着江水带来的清凉,一边聊天说笑,交流着家常,度过了一个个悠闲的午后。
每当夜幕降临,小河口旁的江岸上,灯光点点,渔船归来,渔民们开始了忙碌的捕鱼工作。这时,小河口旁的气氛变得热闹起来。渔船上的篝火映照着渔民们的笑脸,他们一边唱着悠扬的渔歌,一边收网捕鱼,那歌声在夜色中飘荡,与江水的拍打声、渔网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这些渔歌,不仅传递着渔民们的喜悦和希望,也成为了格勒村夜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让人陶醉不已。
小河口的夜晚,总是那么宁静而祥和。村民们会沿着江岸散步,欣赏着美丽的夜景,谈论着一天的所见所闻。孩子们则会在江边嬉戏玩耍,追逐着江水中的小鱼,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然而,随着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小河口已经不再存在于人们的视线中。它被淹没在白鹤滩库区的水下,成为了历史的遗迹。那些曾经在这里洗衣、浣纱、唱歌的人们,如今已经搬迁到了临港新区,开始了新的生活。
临港新区,一个现代化的居住区,取代了小河口的位置。这里的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宽敞明亮,各种基础设施齐全,为村民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虽然小河口已经消失,但村民们对它的记忆却永远不会褪色。每当他们提起小河口,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关于家乡的记忆,是关于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
小河口,这个名字,虽然已经沉入水底,但它所代表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如同江水一般,流淌在每一个格勒村民的心中,成为了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成为了格勒村不可磨灭的传奇。
茨菇田,这片绿意盎然的田地,以其特有的茨菇而闻名遐迩。茨菇,这种看似普通却独具风味的蔬菜,不仅是村民们餐桌上的佳肴,更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格勒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繁荣的希望。
在这片茨菇田里,村民们辛勤耕作,身影忙碌于田间地头。他们戴着草帽,弯腰翻土,汗水湿透了衣背,却毫无怨言。茨菇的生长周期虽然较长,但村民们深知,只有经过精心的照料和耐心等待,才能换来满载而归的丰收。
春天,茨菇田里一片生机盎然。村民们将茨菇种苗栽种于湿润的土壤中,用稻草覆盖,为它们提供温暖和遮阳。夏日炎炎,茨菇田里绿意葱葱,村民们定期除草、施肥,为茨菇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秋天,茨菇成熟,村民们开始忙碌的收获季节。他们弯腰拔起茨菇,将一株株饱满的茨菇从土壤中挖掘出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茨菇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农业生产的记录,更是格勒村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在这片田地里,村民们传承着古老的农业技艺,代代相传。他们深知,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土地,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茨菇的种植,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餐桌,也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茨菇加工成各种美味的菜肴,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佳品。村民们将茨菇销售到周边地区,甚至远销海外,为格勒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这片茨菇田里,还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有因茨菇种植而结下深厚友谊的邻里,有为了茨菇丰收而不顾劳累的壮年,也有在茨菇田里收获爱情的年轻人。这些故事,如同茨菇一般,历久弥香,成为了格勒村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
茨菇田,这片承载着格勒村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土地,见证了村庄的变迁和繁荣。它不仅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依靠,更是他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希望,每一颗茨菇都蕴含着村民们的辛勤付出和美好愿景。茨菇田,是格勒村的一张名片,也是村民们心中永远的骄傲。
大田坝,这个名字,仿佛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这里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如同大自然的恩赐,为格勒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耕作条件。这片广阔的土地,是格勒村的主要耕作区,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丰收的期盼。
在阳光的照耀下,大田坝的每一块田地都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村民们在这里辛勤耕作,他们挥洒汗水,播种希望,用勤劳的双手将一片片荒野变成了金黄的麦浪、硕果累累的玉米地。这里的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是格勒村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是村民们餐桌上的主食,也是村子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大田坝的每一块田地,都见证了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上,村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或是推着沉重的犁,或是背着背篓,或是手持镰刀,穿梭在金黄的麦浪中。他们的汗水滴落在土地上,化作滋养万物的养分,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在播种的季节,村民们会精心挑选优质的种子,然后一粒粒地撒在湿润的土壤中。他们用锄头翻耕土地,为种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在生长的过程中,他们会定期除草、施肥、灌溉,确保作物健康生长。每当看到作物茁壮成长,村民们的心中便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大田坝的田地,不仅见证了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更是格勒村生命力的象征。这里不仅孕育了粮食,还孕育了村民们的智慧和团结。在丰收的季节,大田坝上金黄一片,村民们欢声笑语,共同庆祝着丰收的喜悦。这时,田坝上不仅仅是农作物的丰收,更是村民们心灵的丰收。
在大田坝的田地里,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厚谊,有年轻一代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也有外来游客对这片土地的赞美和向往。这些故事,如同大田坝上的麦穗,沉甸甸地承载着格勒村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大田坝是格勒村的骄傲,是村民们心中的圣地。它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粮食,更是村民们勤劳、智慧和团结的象征。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大田坝成为格勒村永恒的生命力源泉。
大坪子,这个名字,源自于这片土地那平坦而开阔的地理特征。在这里,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平地如同大自然的馈赠,为格勒村的村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这片平地,不仅成为了村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象征。
在大坪子上,村民们精心搭建了仓库和晒场。这些仓库高大宽敞,用坚固的木材和茅草搭建而成,既能够抵御风雨的侵袭,又能够为村民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储存空间。仓库里,村民们存放着丰收的粮食,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它们是大坪子的宝藏,也是村民们生活的保障。
晒场则是一片开阔的空地,地面经过精心平整,以便于谷物在这里晾晒。每当收获的季节来临,村民们便会将金黄的稻谷、饱满的玉米等农作物运到这里。他们挥舞着扫帚,将谷物均匀地铺展开来,让阳光和微风帮助谷物脱去多余的水分。晒场上,谷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是丰收的喜悦,也是村民们勤劳的结晶。
在大坪子上,村民们欢声笑语,共同庆祝丰收的节日。这是一个充满喜庆氛围的时刻,村民们身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欢庆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孩子们在晒场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围坐在仓库门口,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感悟。年轻人们则忙着准备丰盛的宴席,邀请亲朋好友一同分享这份幸福。
丰收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更是村民们团结和谐的象征。在大坪子上,无论是贫富、老幼,都能够在这一刻找到共同的乐趣和归属感。村民们相互帮助,共同劳作,这种团结精神在大坪子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没有隔阂,没有纷争,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无私奉献。
大坪子不仅是格勒村物质生活的宝库,更是精神文化的家园。它见证了村民们从艰苦岁月走向繁荣昌盛的过程,也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大坪子上的故事,讲述着格勒村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大坪子不仅是格勒村的一个地名,更是村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和骄傲。它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个象征,一个代表着团结、和谐、勤劳和智慧的象征。
小坡,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着一段不平凡的奋斗史。这里地势较为陡峭,山石嶙峋,看似不适合耕作。然而,格勒村的村民们并没有被这险峻的地形所吓倒,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用顽强的毅力,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了一片片适合耕作的田地。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小坡的每一寸土地上,村民们迎着朝阳,开始了新的一天。他们或是推着沉重的石犁,或是挥舞着锄头,或是肩扛背篓,沿着陡峭的山坡,一步步向上攀登。汗水沿着额头滴落,浸透了衣衫,但他们从未停下脚步。
在小坡,村民们不仅要面对陡峭的地形,还要应对复杂的气候条件。雨季时,山洪暴发,他们要紧急疏散,保护家园;旱季时,他们要挖掘水井,引水灌溉。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小坡的村民们,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他们因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梯田,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他们学会了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的作物,如小麦、玉米、土豆等,使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在村民们的不懈努力下,小坡的田地逐渐变得肥沃起来。金黄的麦浪、硕果累累的玉米地,还有那一片片翠绿的蔬菜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小坡的田地,不仅为村民们提供了充足的粮食,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还学会了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他们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共同购买农资,共同销售农产品,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在小坡,没有孤军奋战,只有团结协作。这种团结精神,成为了小坡村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源泉。
小坡的奇迹,不仅仅是一块块田地的开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格勒村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要勇往直前,用勤劳和智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小坡,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格勒村人民心中永恒的骄傲和信仰。
新火房,这个名字承载着格勒村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遥远的过去,这里曾是一片热闹非凡的炼铜基地。村民们用传统的技艺,在这里建炉炼铜,将山中的铜矿提炼成铜锭。由于这里的炉房建立时间相较于其他地方较晚,因此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新火房”。
新火房,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名字,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格勒村人的辛勤劳作和智慧结晶。在这里,炉火熊熊,烟雾缭绕,村民们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将铜矿石转化成宝贵的金属。那些沉重的炉子,不仅是炼铜的工具,更是村民们谋生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火房的炼铜活动逐渐减少,但它的名字却流传了下来。如今,新火房已不再是炼铜的场所,而是一座崭新的建筑,它承载着新的使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新火房的建设,是村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将一座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座建筑不仅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还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如水电供应、卫生设施等,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新火房成为了村民们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村民们可以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交流农业技术,讨论村务大事。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便会聚集在新火房的广场上,或是围坐在火炉旁,谈论着家常,讲述着新火房的故事。
新火房的广场上,孩子们在欢快地奔跑嬉戏,老人们在悠闲地聊天,年轻人在讨论着未来的发展规划。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谐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新火房,成为了村民们心灵的港湾,是他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