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别提了。疼起来都拿脑袋撞墙啊。”
华子:“脑袋病,能轻易手术么?视神经被严重干扰,接下去你知道什么后果?”
“哦?”
华子:“双目失明,头痛不止。或者左边或者右边,天阴风寒不敢出门……”
老太太:“大夫,你救救我吧。”
华子:“我说了,五百块钱一剂药。在我这儿把药熬出来服用,明天下午不见缓解。你们走人,我分文不取。”
沈团长:“可是这病人怎么办呢?”
华子:“疼不疼她自己知道,眼睛好不好大家都看得见。同意就签字,我好下药生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么多钱,沈团长不敢做主,连忙跟唐竹青去饭店那边打电话,把她儿子叫了过来。
老太太的儿子签了字,华子把老太太安排到病床上静卧。让他儿子先照顾着,然后带着中医院的那个小大夫进了炮制房。
这个小大夫应该算是柳青青的学弟,不过当年的中西医专科学校已经升级为中医学院了。
这小伙子姓杜,叫杜仲康!
他跟着华子进了炮制房:“华老师,你这是祖传秘方。我是不应该回避呀。”
华子:“有什么回避的,就是陈士铎的散偏汤,只是药的品质不一样。川芎、柴胡、白芍都是精选的野生上品。”
杜仲康:“陈士铎?我们在学院没学过呀。”
华子:“指望学校学那点玩意儿你得饿死。这方子出自他的《辨证录》。不过我敢许诺一剂好病,还是指望我的这些药材。”
杜仲康:“你这药材上有秘密?”
华子:“有时间让二妞带你到菁华村芍药谷看看就明白了。”
杜仲康:“柳依依?她根本不待见我。”
华子:“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如药也,苦之于味,有味者觉之,非味者略之。”
杜仲康:“您这话有学问,没听懂。”
华子:“就是说,人就像中药,都知道它是苦的。可是懂它的人知道它的价值,不懂的根本不在乎。所以即便良药难免弃之荒野,淑女也难免插在牛粪上。”
午饭过后,老太太服了第一剂药就睡下了。
晚饭后,老太太又喝下第二碗药汤子,华子没让她回家就住在了药材坊。睡了一夜,老太太老早就把儿子喊起来,她的眼睛好了!
坚持把一副药,四剂量服用完了。
华子开了一剂八珍汤交给老太太的儿子,让他们自己抓药,后续调理。
老太太的儿子问:“我妈的头疼病……”
华子:“这叫头风病。顺心则轻,逆烦则重,药物调理是不得已而为之。重在情绪,孝道为先!八珍汤补气养血,再保证老太太情绪稳定,自然痊愈。”
老太太让儿子交钱,连连赞誉,上车离去……
杜仲康:“华老师,您的话好像另有玄机。顺心则轻,逆烦则重,药物调理是不得已而为之。重在情绪,孝道为先!”
华子:“老年人这种病,多数是肝经郁结,思虑过度所致。曹操头风是他多疑多虑,这种老妇人无非郁闷不舒而已。西医不过是重镇神经,弊大于利,不能正本清源,只求一时之效而已。”
杜仲康做了一番笔录,内心波涛汹涌,面子上毫无表情,告辞离去。
华子关了药材坊,来到农家饭庄这边。午餐客人刚刚散去,元朝辉正带着前后勤人员收拾桌子洗涮餐具。
华子坐下帮忙:“这玩意儿油腻太大。我在农村随礼帮忙,见乡亲们都用粗苞米面擦一遍,然后一冲就干净。”
元朝辉:“明天你把屯里的粗苞米面拉来一些,用几天再给他们拉回去喂猪。”
鲁师傅走了过来:“这种办法我学徒的时候就用过。只不过现在有水泵自来水儿,人们嫌麻烦。”
华子:“鲁师傅,您学的关东菜里有蔬菜晒干,再泡做成主菜的么。”
鲁师傅:“饭店上桌的,都是粤菜里的梅干菜。关东菜实在太少。不过,老百姓的家常菜里有干豆角猪肉炖粉条、土豆干炖肉、长豆角干儿炖鸡炖排骨都别有风味儿。我做过几回黄瓜钱炒肉。现在的干菜不上品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