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生活?”
因此,转变的关键在于改变目标——从索取型、依赖型、讨好型的目标,转向主动参与、创造价值、建立社会兴趣的目标。这不是“改变性格”那么遥远,而是改变生活中每天所做的选择和判断方式。
?
六、阿德勒对“讨好型人格”的批判
你提到的“讨好别人”也是一个极典型的阿德勒式议题。他指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为了避免冲突、获得认可而牺牲自我的策略。这种策略表面上赢得了关系,实则不断削弱内在的自尊和独立。
阿德勒会说:“你是在用‘被喜欢’来替代‘被尊重’。”
?被喜欢靠讨好;
?被尊重靠贡献。
如果你选择前者,就会被关系束缚,时刻生活在别人眼光中;如果选择后者,就会建立真正稳定的自我价值。
?
七、从阿德勒的角度给出行动建议
如何从“被浇灌”变成“主动浇灌别人”的人?以下是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几点建议:
1。放弃“被承认”的执念
你不是为了赢得认可而存在,你是为了实现人生目的而存在。你越执着于“被认同”,就越容易失去方向。
2。明确自己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什么
这不是牺牲,而是激发潜能。你可以通过知识、服务、产品或情绪支持等方式做出贡献。
3。培养社会兴趣
试着理解别人的需求,参与公共事务、志愿服务、团队合作。社会兴趣不只是一种道德情怀,更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源泉。
4。重塑生活风格
觉察自己在思维上是否存在“别人要为我负责”的假设。试着转换成:“我能为自己负责,我能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更好。”
5。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阿德勒不是要求你完美,而是要求你真实、承担、有勇气面对问题。他强调:“勇气比才能更重要。”
?
八、结语:你要做一个浇灌他人的人
阿德勒说过:
“幸福的人,是那些能够看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如果你一味等待“被认可”“被成就”,就像一株一直等待别人来浇水的植物。你会焦渴、沮丧,甚至扭曲生长。
但如果你开始思考:“我能为别人带来什么?我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你就从一株被浇灌的植物,变成了能开花、结果、滋养他人的大树。
阿德勒心理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改变别人,而在于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意义、有方向、有勇气的人。这也是你提到这段文字的最终意图。
愿我们都能摆脱索取心态,成为拥有行动力、价值感与社会兴趣的人。这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更是通往真正幸福的起点。
喜欢职场小聪明请大家收藏:()职场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