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职场小聪明 > 第846章 网络认同感(第2页)

第846章 网络认同感(第2页)

1家庭角色(孝子、长兄、母亲)

2单位角色(骨干、劳模、被选为先进)

3社会身份(干部、专家、明星)

然而,这些身份的门槛高、机会少、变动慢,对普通人而言,越来越难获得强烈而持久的认同感。

更严重的是,在城市化、高流动性背景下,人际关系碎片化,很多人“与父母疏远、与邻里无交、单位变迁频繁”,从而失去了原有的“身份锚点”。

于是,网络社群成为一种新的心理安放之地。

?

(二)网络社群如何提供“认同感”?

1即时反馈机制

?点赞、评论、关注、转,这些行为都构成即时的“情绪货币”;

?比如,一个普通人段子在微博被万人点赞,他立刻感受到“我被认可、我有价值”。

2低门槛参与

?你不需要成为真正的专家,只要在知乎写几篇“干货”,就可以获得成千上万的关注;

?抖音、快手上无数“草根博主”,就是在用短视频获得认同。

3兴趣共同体

?网络打破了地理限制,使得“少数人的爱好”也能找到共鸣;

?比如,喜欢冷门文史的用户可以在豆瓣小组聚集,喜欢模型车的人可以在贴吧、b站交流。

4匿名性与心理安全

?网络的匿名性降低了现实中的“羞耻感”和“身份焦虑”;

?一个在现实中被忽视的年轻人,可以在虚拟世界成为“意见领袖”。

?

三、网络认同感的深层结构:是逃避,还是重构?

你提出的观点非常有启性:“普通人选择网络社群,是在寻找社会认同感。”这既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模式的重建。

(一)补偿视角:逃离现实失败的认同感

社会学家齐美尔(si1)早在19世纪末就指出,现代人容易陷入“原子化孤独”。这种孤独感在数字时代更加突出,尤其是对于:

?在现实中缺乏地位的人;

?在家庭或工作中失去自我感的人;

?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如低收入者、青年群体、次文化爱好者)

他们很容易转向网络,寻找新的“身份位置”。

(二)重构视角:网络成为“认同生产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社会由无数“场”组成,不同场里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与资本结构。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新的“认同场”,它提供:

?文化资本再分配:如知乎、豆瓣鼓励文字能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