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失败或羞辱:不愿成为聚光灯下的目标,而选择在背后掌控;
?强烈的认知优越欲望:对“我知道、我比你看得清”有心理满足;
?少年期可能缺少控制感:通过帮助别人掌握局面,间接找回对局势的控制。
所以,参谋之所以“甘心”站在第二线,未必是缺野心,而是一种更细腻的心理补偿方式:
→我不站前台,但我掌控一切。
2。参谋型人格的“优越追求”
?通过精准建议获得成就感:别人听了你的建议并成功,这是你最大的奖励;
?通过“幕后控制”获得安全感:不承担表面责任,但可以调控局势;
?通过影响别人实现自我价值:你不是靠头衔活着,而是靠“有人听你说”。
这是非常典型的心理掌控型优越追求路径。在阿德勒看来,这种人其实已经克服了很多“原始自卑”,正在走向更成熟的自我实现。
?
二、从社会博弈角度看“参谋”:信息型玩家的最优策略
你可以把职场看作一个不断动态博弈的棋盘,参谋在这个棋盘上,不是直接出手的“战士”,而是战略设计者、信息协调者和人际中介者。
1。参谋的博弈地位——非权力型但影响型节点
?权力型玩家:老板、领导,负责资源配置;
?执行型玩家:员工、干将,负责行动执行;
?参谋型玩家:提供信息、判断、建议,是“信息价值”的创造者。
在博弈论里,掌握信息的一方往往能主导局势。参谋最核心的资源,就是信息+判断+表达能力,这是一种间接控制力。
2。“参谋”是低风险高控制的博弈路径
?不承担主要失败成本(出错了,也只是“建议不被采纳”);
?却能左右胜负的局势(建议被采纳,赢了你就是军师);
?比起直接对抗、强权斗争,参谋选择的是“柔性影响”。
这是典型的“优势劣势分离策略”:你让对方承担责任,你享受价值实现;你付出智力劳动,对方承担政治成本。
3。参谋型人必须建立“信任通道”
信息博弈中最怕的是被误解或失信。所以参谋最依赖的是两样东西:
?个人信用:你说过的事是否应验?你判断是否精准?
?人际感知:你能不能读懂上级的情绪和真正的意图?
因此,参谋型人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分析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须精进人际交往和情绪感知,因为你不是靠权力约束别人听你说,而是靠别人“愿意听你说”。
?
三、从社会认同角度看“参谋”:边缘却被需要的人格角色
1。社会认同理论中的“重要他人”
社会认同不只来自职位、金钱,也可以来自“有用性”。参谋正是属于“有用即被认同”的人格路径:
?领导信你,是因为你总能一针见血;
?同事找你,是因为你是“万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