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有车,又成了自驾信天游,逛得比较随意。
结果,就在下关镇市区,找了一家也还不错的餐馆吃午饭,那儿离丁有才入住的酒店也不算远。
所以,丁有才说,要买东西的话,那晚上可以来逛,先还是去大理古城。
午饭之后,基本上没休息,直奔大理古城。
古城,全国各地突然都有,绝大多数“千篇一律”,如同复制,当然,都商品化了。
大理古城,虽然逃不脱商品化的大趋势,但它仍有许多特别之处。
丁有才急于去寻找出这个南诏王国及大理王国的几朝历史印痕,这可能是他在文史馆里几十年,留下的“职业病”。
大理古城,先是规模比较大。
比如说,西安古城,南京的六朝古都遗址,姑苏古城,还有杭州的宋城,那也都太小了,同样作为古都王城,大理古城的规模,配得上“古都王城”四个字。
【这让笔者想起上世纪初的京城,通过查阅大量的图片及洋人所拍下来存世的大量照片,其建筑规模不过如此,与当代大量的清宫剧照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以说,南诏国,大理国,在历史上,绝不是一个小国的存在。
一行人在大理古城漫步,一时失去了目的地。
小董一直驾车绕着走,其他人走累了,就又过去上车,就这样一会儿车上,一会儿车下,一个下午,到傍晚七点多,总算把古城的主要打卡点逛完。
概括起来,就是“一街二楼三塔”,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小景点,有的被重点光顾,有的被忽略。
旅游就是这样子,毕竟是陌生地方,不同的人可能感到好奇的地方不一样,对自己好奇的地方会多关注,那不一定是主要景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比如说南门楼,很多人打一眼就过去了,他们八个人,也没有太多关注,就只有丁有才用手机拍了两张照片。
卢斯奋当然是拍拍拍…
五华楼,同样没引起这一行人的太多关注,因为这就是一座现代化新楼,从中已找不到历史韵味。
历史上的五华楼,比这个现代化五华楼,规模还要大很多,这个只能算是缩小版的缩小版。
所以,他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其它的一些小小景点,还残存有某一些古迹的韵味。
最后他们是去的崇圣寺三塔,这个…据说仍有古塔的成分,虽然不同时期在不断的修补。
所以,不只是丁有才,其他几人,也被引起了较大的兴趣。
古塔,绝大多数是砖塔。
所以,崇圣寺三塔那也不例外,是八角密檐砖塔。
为了减轻塔身重量,减小对塔基的压强,古人很有智慧,上部分采用的是空心砖。
三塔鼎立,中间主塔,据说建于南诏国时期,同期中原王朝大概是唐中期…安史之乱前后的样子…这个历史时间就比较久远了。
主塔名为“千寻塔”,是不是马上想起了灵隐寺前飞来峰上的千寻塔?
【去年同期,笔者特意赶往灵隐寺烧香,再次见到那一座不打眼的千寻塔,感觉塔的“包浆”已经很厚了,而千寻塔似乎突然并没有过去记忆中那么高大…它很矮小。】
千寻塔!这名字真的取得比较好!
寻,本来是一个古代的空间长度单位,千寻,是讲塔很高嘛,这崇圣寺的千寻塔,确实是比较高,高达十六层,将近70米。
但是,寻,还有寻觅的含义。
塔这么高,肯定成了古时的地标,外出赶路的人们,为了确定方向,或者是为了确定位置和距离,是不是会远远的寻找,看这塔它在哪里?
以它为参照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