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些年确实太过分了,铜、铁、盐、棉、丝绸、茶等等,却只给朝廷交这么点税,唉。”张凤翔有些生气地说道。
黄义明看向崇祯,再次开口:“陛下,臣以为,变法是不得已才要推行的。
我大明立国近三百载,时事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朝廷不跟着变,就会没落。
这么久的时间里,大地主、大士绅早就将朝廷踢出局了,因此财富全流进了他们的口袋。”
“可恶、可恶,这些该死的东西,朕早晚要和他们算账,朕的钱,朕的钱!”
一直没说话的倪元璐也站了出来:“陛下,臣主管着户部,张口就离不开银子,还望陛下不要嫌臣庸俗。”
“银子好啊,一户人家,只要有余银二两,那他就不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和反贼掺和到一块去,爱卿放开了说吧。”
“陛下,这些年,国库空空荡荡,好不容易有了点钱,各部开支又大,再怎么节约,银子还是像流水一样往外淌。
虽然眼下,抄晋商家所得有多少臣还不清楚,但臣以为,若朝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库的空虚将会持续下去。”
倪元璐这番话,虽然没有说支持变法,但也有其中的意味,光靠抄家只能解决一时之急,而不能长久。
崇祯背过身去,叹了口气,心中又何尝不知,的确如此。可这变法的事情太大了,江南是大明的赋税重地,要是因为变法再乱起来,哎……
想到这,他转过身来,扫视内阁众人,这件事要是真推行,就必须得让内阁力挺朝廷才行:“范阁老、李阁老,张爱卿和倪爱卿的话你们都听见了吧,你二人怎么看?”
两个老头对视一眼,都明白,皇帝这是在问变法能不能推行。
范景文作为首辅,不得不开口道:“陛下,老臣以为,变法之事,可行,但选择时机很重要。如今关内虽然战火停了,可关外的满清仍需要警惕,臣请陛下三思。”
李邦华躬身奏道:“陛下,臣以为,若是推行变法,就必须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朝廷能否控制住局面很重要,能否扛住压力更重要。若是这两项能顶得住,臣赞同忠勇侯的变法之策。”
李邦华的声音在乾清宫内回荡着,以内阁次辅的身份力挺黄义明,这份分量可不低,也算是第一个公开赞同之人。再干个几年也就可以致仕回乡了,这算是在退休前,想为朝廷完成此件大事。
随之,蒋德景也站了出来:“陛下,臣也以为忠勇侯此变法之策,乃为救国之策。虽然牵扯众多,但这不正印证了要打破阻挠、重整朝纲吗?
一旦变法成功,我朝将再次强盛起来,而且百姓的负担将会大大减轻!
陛下啊,百姓苦啊,已经从开国苦到了现在,再不让百姓们喘口气,即使是内乱平了,只怕也难以持久。
届时内忧外患再起,我大明将再次陷入两线作战,多年来的教训我们不能忘啊!”
已经有两位阁臣表态了,而张凤翔和倪元璐,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话语中也能听出来倾向。如今只剩下了首辅。
崇祯将目光放在首辅身上,并未说话。
黄义明开口道:“陛下,首辅说时机很重要,这一点臣十分赞同。
恰如眼下,臣以为就是最适合的时机。李、张二贼攻破之处,官僚体系已经乱了,虽然朝廷也派人下去治理,但从前的那些利益网已经没了。
若是现在变法,将会减少许多阻力。而江南这块硬骨头,只要肯下手,也一定可以突破阻力,将变法推行下去。”
听了女婿的话,张凤翔脑子也转过弯来了,对啊,如此说来,最难啃的就是江南了。
崇祯也不问首辅怎么看了,直接问在场所有阁臣:“朕若是准了义明的变法之策,你们能不能顶住压力?”
皇帝已经是间接表态支持了,余光打量在首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