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面满清旗帜被从城楼扔下来,换上了大明的旗帜,其中勇卫营那面鲜红色、绣着“明”字的大旗被插在最中央,正对城门。
各部以少量部队,以庄重的仪态开进城中,骑兵在前,步兵在后。黄义明带着军中将领打马入城,马蹄踩踏着满清的旗帜进城。
步兵在后,人人脚踏地面的旗帜,土司兵更是人人都往上狠狠踩上两脚。
其中巴布海还特意下了马,在两黄旗的龙威旗上面又蹦又跳,发泄着心中对皇太极的仇恨。要不是阿巴泰看不下去,让他别这么高调,将他拉走,他还能再踩上几脚。
洪承畴打马来到锦州城门匾下时,抬头往上看了一眼,两行热泪流了下来。怎能不感慨,他死都不相信,明军能再一次打进这座城,而自己还能再一次回到这里。
今日作战伤兵极多,被抬进城中安置。城中房屋有限,住不下如此多的军队,大批官兵只能住在城外,因此各部也只是携带少量部队进城,主要是走个仪式感。
黄义明带着众人进驻锦州总督府,来到曾经洪承畴坐的位置,一屁股坐下。曹化淳坐在其旁边,并排相坐。
文官监军坐在左侧,其余各镇总兵在更下首就坐。
黄义明扫视一圈,先给一颗甜枣:“诸位,今日我军能有此胜,全赖诸位戮力同心,你们的功劳,诸位监军都会记下,上报朝廷。”
各镇总兵听到这话,都很高兴,一同出列抱拳,表示这都是应该的,身为臣子,理应如此。
“诸位莫要过早高兴,此次我等虽然拿下了锦州,但后面的仗还多着呢。”
接下来众人就军事部署进行了一番商议,然后摆酒设宴,犒赏三军。驻扎城外的军队,肉饭管够,但不准饮酒。
战场统计连夜加速进行,次日傍晚,战场的统计结果出来了,交上去后,几个监军都很疑惑,“阵斩两王”的李定国,这名字!。
黄义明也没和这几个监军说太多,亲自写了一封信,捷报,连同他们写下的报捷奏疏,派人送回京师。
十日之后。
大明京师。自大军出关之后,崇祯帝的心里就像是装着一块大石头,满心担忧。前后虽然接到了一些捷报,比如塔山、杏山、等地的胜利,心里是有高兴,但并不多,毕竟没有爆发大战。
他每日里惶惶不安,早上去乾清宫时,都要在青石板上叩拜天地,祈求保佑。后来又接到女婿拿下宁远后没做什么休整,就率领大军去了锦州,心中更是担忧。锦州是重镇,那里必然有一场恶战。
崇祯高度重视锦州这一战,他每日里批阅奏疏都没什么心思,与阁臣廷对也是心不在焉。今日又是如此,还没有前线的最新消息,心里备受煎熬,甚至害怕是不是战败了。
王承恩看皇爷忧心忡忡,正欲开口,就听见门外有急促的跑动声,心中不悦:是谁这么没规矩?
乾清宫的大门“噗”的一声被推开,一个小太监跑了进来,跪在地上,双手举着捷报:“陛下,锦州大捷!我皇明大军在小凌河击溃清军,收复锦州城了!”
崇祯闻听此言,恍惚的精神一下子就振作了起来,赶忙跑下去,接过捷报,拆开细看。片刻后,他双目紧闭,流下了热泪。
王承恩也跑了下来,听到大捷的消息很是振奋,此时一看皇爷的样子,连忙放低声音:“皇爷,皇爷您没事吧?……”
崇祯摆了摆手,声音有些沙哑:“没事,朕、朕、朕没事!朕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宣……宣群臣……”
“老、老奴这就去传旨!”王承恩退出乾清宫,吩咐门前的小太监多留意着。
王承恩刚走没多久,乾清宫内爆发出一阵欢呼声,那是一个帝王心里憋屈了二十年的欢呼,是声嘶力竭的欢呼,是走出困局的欢呼。
松锦之战,是崇祯心里的一根刺;多年来清军多次围困京师,也是他心里的一根刺。如今打赢了,不仅洗刷了松锦战败的耻辱,更是洗刷了大明京师屡次被围、天子受辱的耻辱。
崇祯将几份捷报挨个拆开细细查看,其中一份是女婿的,里面特意为一个叫李定国的人报功,说他阵斩两王——尚可喜和坂田大郎,后者是日本人,被满清封为伪顺安王。他一页一页看着,不由得赞了一声:“好!好!”
前线打了胜仗,乾清宫内外的太监宫女也都很高兴。这可是对清作战,不是对付流寇土匪,多年来的阴霾惶恐一扫而空,人人脸上都透着难以隐藏的笑容。
崇祯仔细回味了一番,这个叫李定国的名字还挺熟悉。哦,不对,此人不就是……他仔细一看,还有一封信,拆开一看,信中全是辩解之词,说什么李定国年幼被蒙蔽,本性忠义,希望陛下能赦免此人,说此人可堪大用。
此时的皇帝心情非常好,加上女婿又极力为其辩解,也就没再追究,当即拿着捷报去了太庙,向列祖列宗告知这一久违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