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核心地段,一栋去年落成的60层玻璃塔楼如一柄利剑直插天际。
阳光洒在玻璃幕墙上,整座微博大厦都有一种熠熠生辉的虚幻感。
大厦门口,一辆低调沉稳的黑色迈巴赫缓缓驶入接待区。
车门打开,林凡率先下车——剪裁利落的深灰色西装衬得他身形笔挺,内搭浅蓝衬衫,袖口微敞,腕上不动声色地露出一枚百达翡丽。
往日除了电影节外,并不重视着装的林凡也不得不慎重,今天他的身份不是导演,而是微博的大股东,投资人。
那场饭局后,曹国伟说服了新浪高层,带着一整套博客团队自立门户,就在这栋CBD里创建了微博。
林凡到时,曹国伟已经带着高管团队,亲自等在了大堂,一通寒暄后,他就一边引着林凡参观公司,一边介绍着微博项目的进展。
“后台基础架构已基本稳定,现在前端团队在做用户界面和交互优化。”
曹国伟说着,语气中带着一丝工程师式的自信和骄傲,虽然是有成熟的团队,还有博客的相关经验打底,但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将一个社交软件打造到如今的地步,他确实有骄傲的底气。
“就像林导您当初说的,我们计划用最少的干预,把发布门槛压到最低,只保留核心的关注、转发和评论。”
“要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表达。”林凡接了句。
”呵呵,这是当然。这也是我们的宗旨。“
曹国伟应和着。
走进会议室,前方一台连接了服务器的测试机已经准备就绪,屏幕上显示的是微博的初始首页:
白底灰字,左侧是用户信息和关注列表,右侧是一条条时间倒序排列的微博内容。
点进去,每条信息只有140个字符,配图还在测试阶段,评论和转发按钮略显粗糙。
林凡坐下,想了想后,手指灵活地敲下几行文字:
“测试发布。第一条微博,纪念这个新开始。”
点击发布,内容瞬间出现在时间线上。他又点进别人的微博,尝试了转发与评论的功能,流程算不上流畅,但基本逻辑已具备。
曹国伟站在一旁,目光灼灼地望着屏幕:“这只是V0。3版本,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完,但方向就是这样。
我们打算下一阶段增加私信功能和名人认证系统。利用名人效应,尽快打开知名度。”
“呵呵,提前说一声,我可以多摇点人支持。”
“那当然是最好的。”
林凡和曹国伟闲聊的同事,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也不断从记忆深处涌出。
前世的微博,曾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整个华语互联网。
从姚晨到韩寒,从地震前线到社会舆论,从明星塌房到全民狂欢,到后期它已经不止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集体意识的放大器。
但他同样记得,那些真正奠定微博生态地位的关键点,并非最初的“关注-发布”系统,而是日后添加的“热搜”、“超话”、“话题标签”和“热门推荐”——这些才是让微博真正成了“舆论场”的关键。
现在基础框架有了,那这些核心功能也可以加入了。
确认现有功能完善,经过几轮优化后可以实现记忆里相同的功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