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你就偷懒,这都什么时候了才来!”
宝玉把昨天发烧的事说了一遍,这才应付过去,照旧念书。
到了傍晚,代儒说道:“宝玉,有一章书你来讲讲。”
宝玉过来一看,是“后生可畏”这一章。
宝玉心里想:“这还好,幸亏不是《大学》《中庸》里的。”
便问道:“怎么讲呢?”
代儒说道:“你把章节的主旨和句子细细讲来。”
宝玉把这一章先大声地念了一遍,说道:“这章书是圣人用来勉励年轻人的,教导他们要抓住时机努力,不要弄到……”
说到这里,抬头看了代儒一眼。
代儒察觉到了,笑了笑说道:
“你只管说,讲书没什么可忌讳的。
《礼记》上说‘临文不讳’,只管说,‘不要弄到’什么?”
宝玉说道:
“不要弄到年老了却一事无成。
先用‘可畏’两个字激发年轻人的志气,再用‘不足畏’两个字让年轻人对未来有所警惕。”
说完,看着代儒。
代儒说道:“也还可以。那串讲呢?”
宝玉说道:
“圣人说,人在年少的时候,心思和才力,样样都聪明能干,实在是让人敬畏。
哪里能料想到他们以后的日子不会像我今天这样不如意。
要是稀里糊涂地到了四十岁,又到了五十岁,还不能有所成就,这种人虽然年轻时看起来好像有用,到了那个时候,这辈子就没有人敬畏他了。”
代儒笑道:
“你刚才对章节主旨的讲解倒还清楚,只是句子里有些孩子气。
‘无闻’两个字不是说不能发达做官的意思。
‘闻’是指自己真正能够明白事理、领悟道义,就算不做官也算是有‘闻’了。
不然,古代的圣贤中有隐居起来不被人知晓的,难道他们不做官,就也是‘无闻’的吗?
‘不足畏’是让人能够料想得到后果,这才和‘焉知’的‘知’字相对应,不是‘怕’的意思。
要从这里看出来,才能深入理解。你懂了吗?”
宝玉说道:“懂了。”
代儒说道:“还有一章,你也讲讲。”
代儒往前翻了一篇,指给宝玉看。
宝玉一看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宝玉觉得这一章有点刺痛自己,便赔笑着说道:“这句话没什么可讲的。”
代儒说道:“胡说!要是考试出了这个题目,你也说没什么可写的吗?”
宝玉没办法,讲道:
“这是圣人看到人们不肯追求品德,见到美色却喜欢得不得了。
却不想品德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东西,人们偏偏都不肯好好追求它。
至于那个美色,虽然也是从先天带来的,没有人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