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明中祖:朱慈烺 > 第496章 文武制衡(第2页)

第496章 文武制衡(第2页)

第一题不偏离大方向,才会细读你的文章,然后点评,完了继续看你后面的文章,还是一样,有一题偏离大方向,就基本凉凉了。

若是第一场的经义题基本都没有偏离方向,则称之为荐卷,上交房考主官复核,等经义卷全部批阅完毕,则由房考主官按照名额,选择最优的上报副主考审核。

根据五经报考数量,每个阅卷房的名额不等,比如选《诗经》、《尚书》的较多,这两房的名额就多,《春秋》较少,名额也就较少。

这是因为五经题有五道,选择一道自己主攻的作答即可,其余四道不需要作答,选择治什么经,在之前教育部报名会试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阅卷团队,也是根据这个来分配阅卷人手的。

为何说科考注重首场?则是因为阅卷量极大,为了在张榜前完成排名,考第二场第三场的时候,你首场的试卷已经誊抄完毕,开始阅卷了。

中不中,你在考试的时候,就已经根据你的首场答卷确定了,后面的二三场,则是排名的参考,比如有些第一场答卷不分高下,就会用二三场的再进行对比。

当然,也不是说二三场没用,首先,你要不出错,不犯忌讳,因为二三场的表判、策论难度不大,中规中矩就过了,不算太难。

如此,这第一场就尤为关键,而第一题,更是生死角逐,中与不中,就在第一题的方向把握,选对了,进士及第,选错了,三年后再来。

所以,想的比较简单的,完全没有烦恼,提笔就开始作答了,反而想的多的,此时却已经陷入了两难的抉择当中,苦苦思索。

这,大概就是聪明人的烦恼吧。

最终,方维新一咬牙,选择了反驳论。

无他,这道题要是出现在院试之前,甚至是乡试的考场上,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支持论,但出现在会试上,他觉的没那么简单,所以,决定赌一把。

因为,出题的人不一样,以往科考,都是地方文官出题,乡试也是正统翰林文官出题,这论调符合文官根本利益和核心理念。

但会试,是阁臣主考,首辅出题,那就不能简单以常规文官去看待了,因为阁臣,已经脱离了文臣的范畴了。

下定决心,方维新不再犹豫,提笔在草稿纸上开始破题构思,蘸足墨汁,稍作思量,便开始写道:

‘器虽非道,然无器不可以卫道;德虽可怀,然无威不足以制夷。君子不器,非谓弃武备而空谈仁义;

远人不服,正因文弱而招致轻侮。故治国者,当先砺剑戈而后施礼乐,未闻释甲胄而能服獯鬻者也!’

。。。

其他的号舍内,也是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此刻,绝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在草稿上构思了,会试对卷子要求极高,都是在草稿上做完,然后小心翼翼的腾誉在试卷上。

不能用丝毫差错或者失误,每次因试卷错字、污渍等等,被标为蓝卷直接淘汰的不少,这种,直接以疑似做标记处理,直接撸掉。

此时,侯方域也已在奋笔疾书,他是胸有成竹,早就做过功课了,入场前一晚,侯方域请教侯恂,可有良言相赠。

侯恂只说了一句:“会试殿试,文武、财政之问居高,当以武备、国财为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