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中书舍人高举横幅,向外慢慢走去,确保所有贡士都能看见题目。
朱慈烺本就是在作画的横幅上书就,字体很大,数十步开外都可看清,逐步临近各考生面前,自然都可以看清题目。
然后不约而同,皆开始提笔书写。
却不是皆才思敏捷,马上都能作答了,而是在草稿纸上抄录题目,防止一会儿看过之后忘了,除了出了岔子。
大明科举,每考必有草稿发放,而考生为了不出错,都是先在草稿完成答卷,然后小心翼翼腾誉到正式答卷上。
另外,所有草稿纸是要一同回收的,没有打草稿的,或者草稿纸缺失,都会被认定作弊。
下方,坐于前排的方维新,握着狼毫的手悬在半空,目光凝在眼前缓缓靠近的策题,只觉皇帝的行楷笔锋如刀,"创业重武功"的"武"字末笔拖出寸许长锋,竟似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他忽然想起父亲在扬州教他临《太祖实录》时说的话:"帝王之字,当如调兵遣将,笔锋所指即天命所归。"
"这字。。。"福建贡士黄志遴喉间轻颤,心中不禁惊异,手中的湖笔在草稿纸上洇开墨团。
他见过许多书法名仕的字,却从未见过如此兼具威严与飘逸的笔法,"休养生息"四字写得舒展如春风拂柳,"何以击贼"却笔力万钧,仿佛能看见御笔在纸上游龙般的轨迹。
“好字。。。”
这是所有看到策问题目后的第一反应,纷纷心中赞叹,有人差点儿赞誉出口,反应过来吓得急急捂住嘴巴。
再看题目:休养生息,蓄势而发?立有所动,何以击贼?
题目看似是在问,现在怎么办?吏治改革,休养生息,保持现状?还是今年继续,接着北伐,如何出击?
题目并不难,而且,这是殿试,不会再落榜,只需择一方向,详细论证即可。
修养生息:如何修养,如何积蓄力量,现在改革的朝廷,如何运作,可有优化点,可有不妥点?
继续北伐:如何北伐,怎么打,打哪里,目标是什么,可有什么把握巨大的计策,能确保继续北伐获得成功?
这策问,看似是在问你的观点,实则,不管你选择哪个观点,都需要对现在朝廷时政非常清晰,理解透彻,你才能从细则上分析,佐证观点。
要是空谈、泛论,估计死得很惨,君不见,要求:试细策。陛下要你讲清楚细节,这就难度剧增了,这一个月,了解、请教时政,谁下了功夫谁知道。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本就是官宦世家的挂壁,如侯方域这种,通过家族日积月累,本身就对朝政时局非常了解的。
而且,这类挂壁其实并不少,大明科举,平民占比非常高,平均可达六成往上,不再是世家垄断,但世家的优势并不小,所以官宦子弟的占比也不小。
如首辅徐阶为例,后世子孙,到了第四代,数百人的族人子弟,现在不过两三人考中进士,而且籍籍无名。
一朝权倾朝野的首辅家族,尚且如此,一般家族,更是无法连续出仕,基本能有效控制仕途被门阀垄断的弊端。
言归正传,三百多人,看到题目后,各有所思,各有计较。当然,选择论述的方向,自然也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