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身着一袭黑色锦袍,腰间束着一条白玉带,端坐在书房的主位上,眉头紧锁,手中轻轻摩挲着一封刚刚收到的密信。这密信是燕王朱棣的亲信秘密送来的,信中提及了北方鞑靼势力日渐壮大,对各藩王属地均产生威胁,希望朱权能与他互通有无,加强藩王间协作,共同应对北方潜在的危机。
朱权深知这封信的分量,心中暗自思忖:“朱棣此举,是真心为了藩地安稳,还是另有打算?如今父皇推行藩王政策,对我们管控甚严,行事稍有差池,便可能招来灾祸。大宁虽兵强马壮,但卫所军队的调配需遵循规制,若卷入无端纷争,打乱卫所的运作秩序,必定元气大伤。况且,自捕鱼儿海之战后,蒙古残部虽遭重创,却仍在边境蠢蠢欲动,边境局势向来微妙,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连锁反应。”想到这里,朱权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和谨慎。
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沈书瑶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了进来。她身着一件淡蓝色的长裙,裙角绣着几朵淡雅的梅花,愈发显得温婉动人。看到朱权一脸凝重的神情,沈书瑶心中一紧,轻声问道:“王爷,可是出了什么事?”
朱权抬起头,看着沈书瑶,犹豫了一下,还是将手中的密信递给了她:“书瑶,你看看吧。这是燕王送来的信,他想联合本王,共同应对北方鞑靼的威胁。”
沈书瑶接过信,仔细地看了起来。看完后,她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王爷,燕王的提议虽有道理,但我们也需谨慎。大宁作为北疆重镇,一举一动都备受朝廷瞩目。我们可与燕王互通情报,在应对鞑靼一事上保持沟通,但不必急于结成紧密联盟,以免引起父皇不必要的猜忌。”
朱权微微点头,赞同道:“书瑶,你所言极是。本王也正为此事斟酌。大宁肩负着抵御外敌的重任,若因不当联盟而让朝廷对大宁卫所军队产生疑虑,削弱了自身实力,边境恐生大乱。只是,燕王那边该如何回复,才能既表明我们的态度,又不让他觉得我们推诿呢?”
沈书瑶想了想,说道:“王爷,我们不妨先给燕王回一封信,言辞诚恳地表达我们对北方局势的关注,以及愿意在情报互通上全力支持。同时,表明大宁目前需专注自身防御建设,按照卫所规制调配兵力,暂不宜大规模联合行动。着重强调我们对朝廷的忠诚,这样,既能让燕王明白我们的立场,又能维持藩王间的良好关系。”
朱权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书瑶,你的主意不错。就按你说的办。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就在朱权和沈书瑶商议如何回复朱棣的密信时,王府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书房的门被人猛地推开,萧烬羽神色匆匆地走了进来。他身着一袭黑色的锦衣卫飞鱼服,腰间佩着一把绣春刀,显得格外干练。
萧烬羽单膝跪地,抱拳道:“王爷,王妃,卑职有紧急军情禀报。”
朱权和沈书瑶对视一眼,朱权示意萧烬羽起身说话:“萧指挥使,何事如此慌张?但说无妨。”
萧烬羽站起身来,面色凝重地说道:“王爷,据锦衣卫多方探查,蒙古残部在暗中有频繁调动的迹象。自从捕鱼儿海之战后,他们实力受损,急于恢复,对大宁的物资和情报十分渴求。而且城内近期也出现一些行踪诡秘之人,疑似与蒙古人有所勾连,恐怕是他们想为日后反攻做准备。”
朱权脸色大变,猛地站起身来:“竟有此事?蒙古人当真如此大胆,竟敢在此时有所动作!萧指挥使,你务必加强城内的戒备,密切关注那些可疑人员的动向,绝不能让他们在城内生事。同时,立刻召集卫所将领,本王要与他们商议应对之策。”
萧烬羽领命后,迅速离开书房,去执行朱权的命令。朱权转身看向沈书瑶,眼中满是担忧:“书瑶,看来大宁又要面临一场考验了。此次蒙古人来势不明,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沈书瑶轻轻握住朱权的手,安慰道:“王爷,不必担忧。大宁将士们久经沙场,定能抵御蒙古人的进犯。妾身也会在后方全力支持王爷,与大宁百姓共渡难关。”
朱权看着沈书瑶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书瑶在本王身边,本王安心许多。只是,此次战事凶险,本王实在放心不下你。你一定要保重自己,切莫涉险。”
沈书瑶微微一笑:“王爷放心,妾身会照顾好自己的。倒是王爷,身为大宁统帅,千万要注意安全,不可轻易涉险。大宁百姓还需要王爷的带领。”
朱权轻轻点头,然后走到书房的窗边,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心中暗暗发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本王都要守护好大宁,守护好百姓。”
不多时,大宁各卫所的将领们纷纷来到王府议事厅。朱权端坐在主位上,神色冷峻地看着众人:“诸位将军,刚刚接到情报,蒙古残部近期有异动,大宁极有可能面临威胁。今日召集大家,就是要商议如何应对此次危机。如今大宁的防御体系依托卫所制度,我们的应对策略也需在此基础上谋划。”
指挥使周兴站起身来,抱拳道:“王爷,末将认为,我们应立刻从各千户所、百户所抽调精锐,加强边境的防御,派遣他们前往边境驻守,严阵以待。同时,在城内做好物资储备,以防蒙古人围城。按照卫所规制,各卫所之间也需保持紧密联络,协同作战。”
朱权微微点头,看向其他将领:“诸位将军可有其他意见?”
这时,一位年轻的将领站起身来,说道:“王爷,末将觉得,我们不能仅仅被动防守。蒙古人擅长骑射,机动性强,若我们一味防守,很容易陷入被动。不如我们主动出击,派出一支奇兵,绕道蒙古人的后方,袭击他们的粮草辎重。这样既能打乱他们的进攻计划,又能削弱他们的实力。只是在行动时,也要遵循卫所出兵的程序,确保行动合规。”
朱权听后,陷入了沉思。他凭借自己对军事韬略的深入研究,深知其中利弊。奇兵策略虽好,但风险也大。若奇兵不能成功袭击蒙古人的粮草辎重,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行踪,很可能会遭到蒙古人的围攻,而且还可能影响卫所军队的整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