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能不能让李可灼在这一份上面,也捺一个指印?"
王纪有点为难,觉得此时的李可灼最容易神经过敏,要他再捺一次手印,说不定又会节外生枝。
“我陪你一起去狱中,我自有办法让他再捺上手印。”王风说。
王纪只好勉强同意,两人来到狱中,王风对李可灼说:
“你这个人真糊涂,供词写好了,却没有按上手印,我们怎么替你出力?"
说着他拿出文乘抄的供辞,递在李可灼的面前。李可灼一愣,连道:”我盖,我盖。“马上伸出食指,在印盒上沾一下红朱,按上了供词,两人实时回到了家中。
”那李可灼明明盖过手印,你说他没盖,怎么就乖乖地盖上去?“王纪问。
”这事你现在没空去想,如果静下心来,就明白了。“王风笑道。
5
李可灼招供之后,王纪父子并没因此松了一口气,心情反而凝重起来。
他们都感觉到要扳倒魏进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魏进忠虽然不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但实际上却掌握了司礼监,是真正的内相。
这两年来,他能步步高升,不仅说明他的能耐,也说明他得到了有力的奥援。如果把李可灼的供辞按正规渠道,由内阁送到内宫的文书房,那么必定落在魏进忠的手里,如果不是石沉海底,也无异于替他通风报信。让他赢得时间,作出对策,所以这个渠道是不可取的。
两人探讨了老半天,最后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明日是皇帝在经筵听经的日子。王纪也是讲解经史的大臣,但明日还没有轮到他,如果到首辅叶向高那儿,要求调整一下,那王纪就可以利用讲经的机会,把案情说明一下,然后把李可灼的供词直接交给皇帝,如此安排,当万无一失。
第二天,王纪在经筵讲解经史,说到古代有一个皇帝身边的太监,为了谋了害皇帝,收买了朝臣,让朝臣把毒药当作仙丹进献给皇帝,结果皇帝吃了一命归天。
皇帝朱由校听到这里,忽问王纪:
“我倒想起了一件事,王卿家,那个谋害先帝的李可灼,我已着令凌迟处死,你照办了吗?"
”皇上,为臣有一事不明,我刚才讲历史上的那一起谋杀案,依皇上看,是先杀了那个献药的朝臣呢,还是先杀那个捣鬼的太监?“王纪叹了一声,说道。
”那个太监首先要杀!“朱由校说。
”皇上英明!那幕后策划的太监,是主犯,当然要先杀!但皇上听说过没有,那幕后的太监叫什么名字?“王纪跪下说。
”你说叫什么名字?“朱由校反问。
”他的名字叫魏进忠!“王纪慎重其事地说。
朱由校愣了半晌,觉得这事有点奇怪,道:
”原来古人也有一个魏进忠!"
王纪仍然跪在地上,说:
“这个魏进忠其实不是古人,而是今人,就是皇上你身边的那一个魏进忠!"
这时朱由校的神色瞬息万变,看了王纪很久,不悦地说:
”王卿家,谋杀先皇的事,岂可乱说!"
“此乃何等大事,岂敢乱讲!”王纪道。
朱由校沉默了一阵,脸色稍稍缓和,责问道:
“你有什么证据?"
"臣有李可灼的供辞在,还有当年魏进忠唆使李可灼进药时,亲手写给李可灼的字据。这份字据,臣已派人去取,想不日就可到手,呈给皇上御览。“
王纪呈上了李可灼的供词,朱由校认真地审阅了那供词,越看越愤怒,突然拍案大骂:
”该死的魏进忠!"
说罢,手持李可灼的供词,杀气腾腾地回到了干清官。一路上他问自己:这样一个杀父仇人,我怎么会让他当秉笔太监?让他主持司礼监?此事传出去,天下人会如何看我?又想:都是客氏平常对这个奸贼赞不绝口,才让我错用了杀父仇人!他回到西暖阁,便气呼呼地对干清官牌子太监说:
“传朕旨意,着客氏出宫!"
那干清宫牌子太监有点摸不着头脑,觉得平常皇爷对客氏恩宠有加,今日这么说,不知是真是假?便小心地问道:
”皇爷,几时让她出宫?"
“今日出宫!不得羁留!”朱由校斩钉截铁地说。那管事牌子“是”了一声,实时出去,快步来到了咸安宫,把圣谕向客氏说了一遍。这事太突然了,似乎晴空打了个霹雳,客氏傻傻地望那管事牌子,想从他的脸上找出解释。但是,那管事牌子脸上没有表情,什么答案也没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那管事牌子溜走了。
过了一会儿,魏进忠、王体干、李永贞三人匆匆地赶来了咸安官。他们见客氏木木地坐在那边,魏进忠马上问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