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貌相似
在《红楼梦》里,甄宝玉和贾宝玉外貌极为相似,宛如孪生兄弟。当甄家到贾府吊唁贾母时,众人见到甄宝玉,皆称“真真奇事!名字同了也罢,怎么相貌身材都是一样的”,贾政也觉得“相貌果与宝玉一样”,甄应嘉同样认为“两个人不但面貌相同,且举止一般,这更奇了”。
贾宝玉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甄宝玉亦是五官精致,皮肤白皙,眼神清澈灵动,身姿挺拔,举止优雅,尽显贵族公子的风采。贾宝玉见到甄宝玉时,也觉得“竟是旧相识一般,那甄宝玉也像那里见过的”。这种外貌上的高度相似,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为两人的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和宿命感,仿佛他们是彼此在不同世界的映照。
2.性情异同
在少年时期,甄宝玉和贾宝玉的性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对女儿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尊崇,认为女儿是极尊贵、极清净的存在。贾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也常对小厮们强调“女儿”二字的尊贵,要求他们说话前用清水香茶漱口,若失错便要行凿牙穿腮之事。他们都喜欢与姐妹们待在一起,享受女儿堆中的温柔与才情,厌恶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和仕途经济之道。
两人还都有着淘气顽皮的一面。贾宝玉不喜读四书五经,常常在园子里与姐妹们嬉戏玩闹,还会做出一些叛逆的举动,比如摔玉等;甄宝玉同样不爱读书,经常逃学,跑到外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对枯燥的学习生活充满抵触。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的性情生了明显的变化。贾宝玉始终保持着那份对世俗的叛逆和对自由的追求,他依然厌恶仕途经济,不愿走科举之路,一心沉浸在大观园的儿女情长之中。当薛宝钗等人劝他读书考取功名时,他会生气地将其视为“禄蠹”之言。
而甄宝玉在经历了家族的抄家变故后,性情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残酷和现实的无奈,逐渐摒弃了往日的淘气和叛逆,变得成熟稳重起来。他积极进取,努力料理家务,结交达官贵人,树立了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复兴家族的理想。在与贾宝玉见面时,甄宝玉谈起自己对世道人情的领悟,言语中透露出对功名的追求,这让贾宝玉觉得他已变成了自己所厌恶的“禄蠹”。
例如,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第115回“证同类宝玉失相知”里,甄宝玉前来贾府做客,贾宝玉本以为他还是那个与自己性情相近的知己,可见面后却现甄宝玉已改头换面。甄宝玉说自己“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些许”,这番话让贾宝玉大失所望。
甄宝玉和贾宝玉少年时性情相似,长大后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经历和选择,也深刻地展现了《红楼梦》所描绘的那个封建社会的复杂和无奈。
3.结局差异
贾宝玉和甄宝玉结局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不同的人生选择。
贾宝玉最终选择弃世出家。他生活在贾府这个表面繁华却内部腐朽的大家族中,虽享受着富贵荣华,但对封建礼教和世俗的功名利禄极为反感。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成为他心灵上的重创,让他对尘世的情感感到绝望。在家族衰败后,他目睹了亲人离散、家破人亡的惨状,更加坚定了他逃离这个污浊世界的决心。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出家才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和束缚,寻求内心的解脱。这种结局体现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甄宝玉则走上了仕途经济之路。他经历了家族抄家的变故,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之人,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认识到,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才能重新恢复家族的荣耀,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开始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结交达官贵人,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最终,他科举中举,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这种结局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奈。在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往往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贾宝玉虽然对封建制度不满,但他无法摆脱家族的束缚和社会的压力,最终只能选择逃避。而甄宝玉则选择了顺应社会的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官场中立足,以求得家族的复兴。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即功名利禄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从人生选择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和甄宝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贾宝玉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情感上的满足,他不愿意为了世俗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理想。而甄宝玉则更注重现实的利益和家族的责任,他愿意为了家族的荣誉而牺牲自己的个性和喜好。这两种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贾宝玉和甄宝玉的结局差异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和人生的无奈,也引了我们对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的思考。
四、甄宝玉的人物原型
1.与曹家的关联
甄宝玉所在的甄家与曹雪芹家族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家族背景、接驾经历到抄家情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家族背景方面,甄家是金陵的富贵世家,甄应嘉身为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家族声名显赫,富而好礼,是令人敬仰的簪缨大族。曹雪芹家族同样如此,曹家自曹玺开始,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这一要职,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器重。江宁织造表面上是负责为宫廷采办织物,但实际上还承担着为皇帝搜集江南地区情报的重要任务,地位特殊且尊贵。曹家在江南地区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家族生活奢华,与甄家的富贵程度不相上下。
接驾经历也是两者的一大相似点。《红楼梦》中曾多次提及甄家接驾之事,如赵嬷嬷说“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而历史上,曹家也有四次接驾康熙南巡的经历。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都住在曹家,这对于曹家来说,既是无上的荣耀,也是沉重的负担。为了接待皇帝,曹家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导致家族经济逐渐陷入困境。甄家的接驾经历想必也给家族带来了类似的影响,这为后来家族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抄家情况更是两者相似的关键之处。甄家因种种原因被皇帝抄家治罪,家族的繁华瞬间化为泡影,往日的荣耀如同过眼云烟般消散。曹雪芹家族同样未能逃脱抄家的命运。雍正皇帝即位后,曹家因经济亏空等问题被革职抄家,家族从此一蹶不振。抄家不仅让家族失去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还使得家族成员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甄宝玉和曹雪芹都亲身经历了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巨大转变,这种人生的落差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甄宝玉与曹雪芹家族在家族背景、接驾经历和抄家情况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并非偶然。这些相似点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现实,也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通过对甄家故事的描写,曹雪芹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自己对家族兴衰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2.曹雪芹的映射
探讨甄宝玉是否为曹雪芹在小说中的自我映射,需结合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和《红楼梦》的创作意图来分析。
曹雪芹出身于江宁织造世家,家族在康熙朝盛极一时,后在雍正朝因政治斗争等原因被抄家,家道中落。这种从富贵到落魄的巨大转变,让曹雪芹深刻体会到世态炎凉和人生无常。甄宝玉同样经历了家族的兴衰,从富贵公子沦为落魄之人,这种相似的人生轨迹使甄宝玉有可能是曹雪芹的一种映射。
从思想层面看,曹雪芹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有了深刻认识。他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甄宝玉在经历抄家变故后,思想也生了巨大转变。他从一个厌恶仕途经济、尊崇女儿的少年,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开始追求功名,试图复兴家族。这与曹雪芹在经历生活磨难后,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相契合。
在创作意图上,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以小说为载体,抒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批判。甄宝玉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贵族子弟的命运起伏,以及他们在面对家族兴衰时的无奈和挣扎。曹雪芹或许通过甄宝玉这个角色,表达自己在困境中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家族复兴的渴望。
然而,甄宝玉与曹雪芹也存在不同之处。曹雪芹始终保持着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社会观察。而甄宝玉则走上了仕途经济之路,成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这表明甄宝玉只是曹雪芹部分思想和经历的映射,并非完全等同于曹雪芹本人。
甄宝玉在一定程度上是曹雪芹在小说中的自我映射。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反映了曹雪芹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但曹雪芹通过塑造甄宝玉这个角色,展现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人性与社会现实,使《红楼梦》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五、甄宝玉的人物评价
1.书中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