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夜长谈,杜玉霖和王永江对彼此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人从鸦片战争聊到甲午战争,从朝廷制度聊到经济建设,从全国格局聊到东北未来,是越谈越投机,越谈也越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王永江对杜玉霖的观感发生了改变,从开明的军人转变成了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他相信这位杜大人思考的绝非只有升官发财,而是真在想如何能尽快改变东北这积贫积弱的现实啊。
起初,王永江还有点担心他的观点太超前让对方不好接受,可当他把看法一点点吐露出来后,才惊讶地发现杜玉霖的思想远比自己以为的更加深不可测。
因此,王永江也不再有所保留,将能想到的建议一股脑都讲了出来。
第一,杜玉霖的当务之急是要以修筑“锦白铁路”为契机快速扩充巡防营实力,想发展东北的前提是要能得到东北,而实力强大、效忠于他的军事力量便是关键所在。
第二,以白城为据点,逐步朝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周边城市扩展其影响力,在将来机会到来时迅速夺取这些地方的控制权,再图北上哈埠、南下奉天。此外,蒙古那些勾结沙国企图自治的王公贵族也要多多提防,最好能尽早彻底解决。
第三,加快整合“天宝山”银矿、大孤山铁矿、庙儿沟煤矿等多处矿产,并从阿梅利国采购各式先进设备,再依托“锦白铁路”的运力,从底层逐步打造东北工业的根基,并为将来能拥有强大的军工体系做准备。
第四,以姚南为试点,以铁路督办的身份在“锦白铁路”沿线设置“招垦所”,大力鼓励关内华国人前来开垦荒地,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东北的人口基数,还能将荒废的土地变为可以持续获得经济收入的来源,是一举多得的事。
第五,从长远上讲,杜玉霖若有朝一日掌控东北,不可急于入关,要极力避免让东北成为各方势力角逐中原的补给地,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内部建设上,坚决实行军政分离,倾斜资源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不能为战而战、穷兵黩武,“与其徒为虚名逐中原,不如踏踏实实建桑梓”啊。
第六,关于一南一北两大外敌,防倭寇更胜于防沙患,“沙倭战争”胜利后倭国已将东北视为己物,若想保证东三省的独立性,那么将来与倭军必有一战,务必要在大战到来之前最大程度的开发好东北。
第七,财政方面在将来最好能统一币制,建立一家东三省自己的中央银行,以保证形成稳定的货币体系。
第八,。。。。。。
这一打开话匣子,王永江算一发不可收拾了,把这么多年来积攒下来抱负和想法都吐露了出来,有的是现在可行的,也有将来可能行得通的,总之是倾其所思所想,毫无保留。
杜玉霖大多时候都是在听,只在某些不太明白的细节上进行发问,同时心中对王永江也是越发佩服。别忘了,这人可是活在当世的人啊,他并没有自己这种穿越者的眼光,竟然也能做到如此高瞻远瞩,实属太难得了。
就比如那条建立“招垦所”的提议,在前世就曾帮助刚成为东北王的张作霖解决了财政亏空的大问题,也直接让东北人口在十几年内从四百五十万增加到两千多万,绝对是一条被历史验证了的正确道路。
而如今亲耳听到对方将这条妙计对自己倾囊相授,让杜玉霖顿时感到豪气陡生,好似他此时就已然成了叱咤风云的东北王一样。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杜玉霖今日得到王永江,就如同刘备当年得到诸葛亮一般,用四个字形容便是“如鱼得水”啊。
随着这事的尘埃落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杜玉霖便开始着手新的工作。
他打算先带着王永江、于文斗和司戴德等人去考察一下锦白铁路沿线的具体情况,同时写信给人已在京城的吴禄贞,拜托他向铁路设计大师詹天右借人,来为年底就可能动工的铁路保驾护航。
而王永江的家人,则由安庆余带着十名侦查处队员护送着乘火车先回白城,于文斗特意从家里调过来两个靠谱的老妈子,专门在一路上负责照顾曹五凤和她的三个孩子。
由于杜玉霖早就跟知州史纪常那边做好了“买卖”,王永江递交的辞职申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就被批准了,随后由袁金凯做东,他与辽阳州的同事、同学们连续吃了三天的散伙饭,席间众人对其的依依不舍之情自不必细表。
四月中旬,安庆余护送着曹五凤母子率先离开,而安遇吾因想念妻子也独自回八角台了。
两天后,杜玉霖也带着于文斗、王永江、司戴德、陈寻等人出发了,全程由徐子江和二十多名侦查处队员负责安保工作。
“考察团”先是乘坐满铁火车到的奉天,再换乘京奉铁路列车来到了锦州。
在冯德麟众人的陪同下,杜玉霖和司戴德从锦州考察到北镇,对始发站出来后的铁路线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规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告别老冯后,他们骑马继续北上,走黑山、经阜新、过彰武,每路过一处杜玉霖便会去拜访当地衙门,以铁路督办身份和地方官们进行了简要沟通,因为之前都接到过锡良的通知,所以官员们的态度都极为热情。
再之后众人到达了通辽,这可就来到了老张的地盘。
张作霖那更是场面人了,敲锣打鼓地热烈欢迎“考察团”,他手下的孙烈臣、张作相、汤玉麟等人也都纷纷到场相迎,对修筑铁路这件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住了几天后,杜玉霖才告辞告辞离开继续往北走,在又过了长岭、开通县等地后才终于回到了白城,而此时已经是五月的最后一天了,这五百多公里的路,“考察团”足足走了一个半月。
。。。。。。。。。。。。。。。。。。。。。。
白城,罗老太的小院内。
院子中间空地上支起了一张巨大的圆桌,桌子周围挤了将近二十几号人,有男、有女、有小孩,气氛是极为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