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金盾保安掀帘站在门口:“陈经理,总督来了。”
总督?陈奴儿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立刻起身,脱掉身上臃肿的棉衣,露出里面的工装棉服,钻出帐篷。
十辆枭龙军车,五辆风神战术卡车,停成了两排。
戈辉知道这里没什么可看的,但他出现在这里,就说明他对这里的重视。
陈奴儿快步来到戈辉面前:“大人,我是堪线工地的负责人陈奴儿。”
戈辉知道陈奴儿,刘文涛的小姨子,陈妮儿的亲妹妹,洛华生手下的十大金刚之一,在美国学的就是铁道工程专业。
“你就不用介绍(事实上没啥可介绍的),我就是随便看看。”戈辉裹紧身上的麒麟大衣,迎着倒卷的风雪前进。
陈奴儿冻得直咧嘴,十万个不想跟着,但还是跟了上去。一边大口吞下风雪,一边介绍大孤山至台安段的勘线进度。
由于是冬季,无法做到全面堪测,只能堪测地形高低,挑选合适的路线,所以堪测速度很快,几乎是两天换一个营地。
戈辉只是象征性的走了十几分钟,也听完了陈奴儿的简略汇报。
“听洛华生说,有可能把整个大孤山专线项目交给你?”往回走的时候,戈辉随口问道。
“洛总工确实这样说过,不过我没当真,轮也轮不到我。”陈奴儿声音带着无奈的轻叹:“我才23岁,有谁听说过23岁的项目经理。”
“得敢想、敢干、敢担当,在科学面前,特区不搞论资排辈。”戈辉说道:“再说,特区急缺人才,年轻人也要勇于担当,敢向不可能挑战。”
“嗯,要敢想、敢干、敢担当。”陈奴儿仿佛突然间有了力量:“在没确定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对,就要有这样的精气神,这就是特区的精气神。”戈辉鼓励道:“如果没有这个精气神,特区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陈奴儿看着戈辉钻进了第七辆枭龙军车,总督车队在风雪中渐行渐远。
陈奴儿的确无法成为23岁的项目经理,但是7个月后,她成为北方特区第一个24岁的项目经理。
天擦黑前,总督车队驶进锦州港务局招待所,戈辉来看锦奥钢铁公司,这是特区与奥匈帝国50:50合资建设的研究型钢铁公司,在朝阳工业大学合建钢铁学院,合建钢铁实验室,研究方向是转炉炼钢,终极目标是顶底复吹式转炉炼钢。(我计划让这种炼钢技术在1910年问世。)
第二天,戈辉准时出现在了锦奥钢铁公司的建设工地上,半停工的工地,冬天就是这样,不管你愿不愿意。但戈辉依然愿意看,看得兴致勃勃,还会拿着效果图对照已见雏形的现场。发表简短的讲话是免不了的,第二天肯定会出现在《特区日报》的头版头条。
来锦州港区的第三天,戈辉出现在锦州港码头,今天是伊娃回国的日子,也是德国军工专家回国的日子,不是全部,只有137人,三分之一多一点。同行的还有张翼的联姻协调团队17人,以及特区的技术研发团队300人,他们去德国技术交流和学习三年。基尔大学的代表也搭乘这艘军舰回国。
戈辉与多名德军军工专家握手寒暄,互相感谢,真的是互相感谢,德国人觉得他们学到了很多,深受启发,特区这边也觉得学到了很多,同样深受启发,双方都为接下来的深度合作充满期待。
张翼,作为特区政府20人管理团队之一,也是特区与北京朝廷的首席协调官。此次德国之行,虽然是与德国皇室协商戈辉与伊娃公主的婚事,但是他更代表的是特区新政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戈辉看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浅灰色特区绅士服(成合装),气质儒雅的张翼,老头的形象相当在线,绝对是给特区长脸去了。对呀!应该让成合服装也参加元月一日至七日的时装周,必须参加。
事实上成合服装已经主动参加了,随着特区越来越多的人穿成合装,特区政府更是把成合装当做官服,李成合觉得自己福运压不住“成合装”这个名字,恐怕会害了自己的福运(这个时代的人都迷信),于是大量打广告给成合装改名字,改成特区绅士服。
戈辉握着张翼的手说道:“老先生,拜托了。”
“这是我应该做的。”张翼认真道:“你的事儿,就是特区的事儿,是特区的大事。”
松开张翼的手,目光落在等了半天的伊娃身上,一脸歉意地来到伊娃面前,诚恳的道歉:“来这么久,没怎么陪过你,对不起。”
“没有”伊娃一向看的很开:“政治婚姻就是这样,再说你的身份,也让你没有更多的私人时间。”
“你是我叶卡捷琳娜大帝!”戈辉认真地说道:“等我来娶你。”
又来了,又是叶卡捷琳娜大帝,真不知道这无厘头的话从哪里得来的,但是伊娃已经懒得纠正了:“谢谢你,我很喜欢蒸蒸日上的这里,喜欢红莲,喜欢婉儿,你母亲也很好!”说到这里,她轻轻扶额:“你父亲能在冬天的树干上印上自己的拳印。”
“我父亲是武痴,他心里只有修行和我母亲。”戈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