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方剂杂论 > 第138章 实脾散(第4页)

第138章 实脾散(第4页)

干姜(温脾散寒)指向二十四节气盘:"春分增防风御表湿,夏至添佩兰祛暑浊,秋分佐桂枝化饮邪,冬至入鹿茸填精髓。此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之活用。"

厚朴(行气除满)展开九州舆图:"江南卑湿,茯苓用至两半;北地苦寒,附子增至五钱;西陲燥烈,佐麦冬三钱;东滨咸潮,添防己二钱。此乃《医学源流论》因地异治真谛。"

白术(健脾燥湿)捧出老幼医案:"八旬老妪用淡附片,五岁稚子取炮姜炭,孕妇去草果添砂仁。此遵《医宗金鉴》量体裁衣古训。"

实脾散谱系图

木瓜(化湿和胃)以江藤编织方剂树形:

主根:《济生方》实脾散原方(附、姜、术、苓、朴、香、果、瓜、草)

北枝:合真武汤法(增桂枝、芍药)

南枝:配五皮饮意(添桑皮、茯苓皮)

东枝:化胃苓汤义(佐苍术、厚朴)

西枝:融防己黄芪汤(入防己、黄芪)

槟榔(行气利水)以朱砂标记节点:"《景岳全书》方不可执,观此树可知通权达变之妙。"

《黄帝内经》在香案上自行翻开至"太阴阳明论"篇,茯苓银针点向"脾者土也,治中央":"实脾散立方之基,尽在此句。"

附子振衣展开《周易》坤卦彖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脾土如大地,厚德方能载物。"江面忽起漩涡,水中映出坤卦阴爻,与药柜中白术、茯苓倒影交融。

"坤德堂"匾额在晨光中揭幕,楹联摘自《医门法律》:

上联:实脾温阳坎水暖

下联:行气化浊离火明

横批:厚德载物

坊主捧出紫檀医匣,内藏七代医家批注的《济生方》。首页泛黄纸上,严用和亲书:"水肿之治,不在逐水,而在实脾;不在攻邪,而在复正。"匣底沉香木刻河图洛书,药香历三百年不散。

朝阳跃出江面时,周氏率船工演练五禽戏,惊起群鹭翔天。附子将新采的杜仲籽撒入药圃,白术轻抚结穗的薏苡。茯苓凝望江心漩涡,恍惚见《周易》坤卦爻辞"黄裳元吉"浮现浪尖。药船犁开金波前行,舱内《济生方》悄然合页,严用和朱批"脾土为万物之母"八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

实脾散《严氏济生方》

【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之水肿,是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湿内停所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水邪下趋,故身半以下肿甚;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水湿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腹胀满;水湿下走肠间,则大便溏薄;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等亦为阳虚水停之征。治宜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解】附子温肾阳,助气化以祛湿;干姜暖脾阳,助运化以制水。二药相合,温肾暖脾,扶阳抑阴,共为君药。

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同为臣药。君臣相协,补火助阳,崇土实脾,利水渗湿。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行气利水,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木瓜除湿和中;草果温中燥湿,俱为佐药。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温散水气,甘草亦可调和药性,同司佐使之职。本方为治疗阴水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辛热与淡渗合法,纳行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主以实脾。

【方歌】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