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昭军几乎没怎么费力,就将昔日临近大宋和西夏的吐蕃部落给纳入版图。
然后是接近黄头回纥的几个部落,也是抵抗无力,所以选择投降。
王进领兵一路向高原攀登,很快将兵锋逼近处于高原核心地带的拉萨王系。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于842年被刺杀后,其孙云丹与哦松争夺王位,引发内乱,随后吐蕃爆发民众大起义,吐蕃王国灭亡。
云丹死后,他的儿子赤德贡宁继位,逐渐在拉萨地区形成了拉萨王系。此后拉萨王系长期统治拉萨及周边地区。
如今,拉萨王借助在吐蕃诸部中逐渐兴起的藏传佛教(尤其是噶举派、萨迦派),成为维系部落认同的重要纽带。
宗教领袖(如活佛、高僧)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世俗首领,部分部落以宗教为核心形成联盟(如萨迦派与后藏部落的结合)。
佛教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还兼具经济(占有土地、牲畜)和政治功能,成为部落权力的象征。
拉萨王借助其影响,对周边部落形成统一局面,但也把权力分给了宗教首领,形成互相依赖又争权夺利的存在。
但无论如何,高原核心地带,算是走向统一。
拉萨王一定程度上,能统辖这些部落,形成一股还算强大的力量,能一致对外抵抗入侵者。
只是,他们对昭军的认识,实在有限得很。
大部分是源于昭国攻灭宋国和西夏的消息,而且是从民间传过去的。
至于深处高原腹心的拉萨王政权,几乎没有主动派人打探昭国的情形。
反而是昭国的绣衣卫,提前布局西北,将各方势力都掌握在手。
当北方蒙古诸部被纳入版图后,石秀、时迁、戴宗、马灵等人,分成两路,马不停蹄赶在大军之前,打探吐蕃诸部、西州回鹘、割碌、黑汗、花剌子模等国情形,将情报源源不断传回军中。
有了情报开路,大军自然是所向披靡。
而石秀等人以交好和贸易为噱头,各方势力其实难以拒绝。
一来,昭国势大,他们惹不起,人家主动交好,你不搭理,岂不是给人把柄么?
二来,昭国拿出的东西,或者说后续能贸易的商品,是他们急需的或者说是没法拒绝的,因此,这些势力,都不敢为难绣衣卫和商务司组成的联合情报组。
但是,总有不开眼的人,觊觎昭国“使者团”的财物,明抢暗偷,导致使者团大怒,接着就引着大军前来兴师问罪。
此举屡试不爽,有使者团提供的情报和出兵借口,昭军在西域和高原杀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