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云麓词心录:白云着 > 第284章 岁暮忆故人易理照心河(第2页)

第284章 岁暮忆故人易理照心河(第2页)

煜明想起自己前几年心梗住院,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时,忽然觉得那些写过的新闻、拿过的奖杯都成了过眼云烟。他曾以为自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头来才发现,真正的"自强不息"不是永不停歇,而是懂得"潜龙勿用"时的沉淀。

"前几天给女儿算姻缘,起了咸卦。"若谷忽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下艮上兑,少男少女相感。我跟她说,感情就像这卦象,要互相感应,也要守住各自的本分。就像我们当年,你爱诗词,我爱易理,不一样的路子,却能聊到一块儿去。"

窗外传来鸽哨声,煜明望着楼下追逐嬉戏的孩童,忽然明白若谷为何痴迷易经——这古老的智慧不是玄学,而是一面照见内心的镜子。当她转动罗盘时,指尖划过的不是刻度,而是岁月沉淀的纹路。

第四章词心自问:云麓山的黄昏课

入夏后的云麓山,常有薄雾缠绕。

煜明开始在傍晚登山,随身带着个笔记本,有时写几句诗,有时抄录若谷讲过的易理。那天走到半山亭,见雾气中坐着个穿青衫的老人,正用树枝在地上画卦。"老先生也懂易经?"他忍不住上前搭话。

老人抬头,眼中含笑:"哪里懂,不过是学古人玩占罢了。"他指着地上的"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年轻时总觉得谦虚是退让,老了才知道,那是把自己放低,才能看见别人的光。"

这席话让煜明想起若谷。有次他抱怨单位里的人事倾轧,若谷只说了句:"你看那水,往低处流,反而能汇成江海。"那时他觉得是老生常谈,此刻在山间薄雾中回味,忽然懂得"上善若水"的深意。

他开始给若谷写信,不再聊家长里短,而是探讨易理与诗词的相通之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不就是困卦到解卦的转折吗?"若谷在回信里写道,"还有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分明是乾卦的用九精神。"

一来二去,信笺积了厚厚一摞。煜明发现,当他用易理的眼光看诗词时,那些熟悉的句子忽然有了新的维度。王维的"人闲桂花落"是"复卦"的静极而动,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恒卦"的坚守本心。

某个暴雨夜,他独坐书房,听着窗外的雷声,忽然想给若谷打电话。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那边传来若谷略带疲惫的声音:"刚给孙子讲完雷水解,这卦象啊,就是告诉我们,再大的困难,也会像雷雨过后一样消解。"

煜明握着听筒,忽然想起大学毕业那晚,也是这样的暴雨。他们挤在教学楼的屋檐下,若谷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像这雷声一样,响过就算了,别往心里去。"那时他以为是少年人的豪言,此刻才明白,这是穿越三十年光阴的智慧。

第五章岁月如诗:未完成的《云麓词》

霜降那天,若谷寄来一本线装诗集。

封面是她亲手题的字:《云麓词心录》。扉页夹着片银杏叶,叶脉间用小楷写着:"与煜明兄共读易理诗词数载,感岁月如流,遂集此卷。"翻开第一页,竟是那阕未完成的《满江红》,她在后面续了下半阕:

"鬓染霜,初心未肯忘。研易理,悟沧桑。看云麓山月,圆缺如常。得失本是双生树,盈亏原是一炉香。待他年、把盏话桑麻,共斜阳。"

煜明摩挲着纸上的墨痕,仿佛看见若谷在灯下提笔的模样。这些年他们书信往来,从易经聊到宋词,从人生感悟聊到柴米油盐,竟不知不觉攒下这么多文字。他想起有次若谷说:"其实易经和诗词一样,都是在说变与不变。字会变韵,卦会变爻,但人心的本真不变。"

窗外的云麓山被夕阳染成金红色,他忽然想起第一次带若谷来这里的情景。那时他们还是大二学生,爬上山巅时恰逢日落,若谷望着漫天晚霞,忽然吟起"落霞与孤鹜齐飞",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如今山还是那座山,人已鬓染霜华,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找到了比年少时更深厚的默契。

他提起笔,在诗集的最后一页写下:

"岁暮天寒,幸有故人书来。展卷如见,云麓山月,照彻心河。昔年同窗,今成易友,此缘当续三生。"

写完放下笔,铜炉里的檀香恰好燃尽,最后一缕烟缓缓升起,在暮色中画出个圆满的弧。远处传来归鸟的啼鸣,煜明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岁月诗篇的开始——就像易经里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友情与智慧,都将在岁月的流转中,化作永恒的光。

案头的美篇推送还亮着,评论区有人留言:"读此文如品陈酿,岁月越久,情谊越醇。"煜明微微一笑,关上手机,拿起《云麓词心录》,走向正在落雪的云麓山。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在回忆里徘徊的过客,而是与故人一起,在易理与诗词的长河中,续写属于他们的岁月词章。

喜欢云麓词心录:白云着请大家收藏:()云麓词心录:白云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