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了解后,他已知晓这台机器的工作原理与传真机相似。
传真机技术早在1842年由英国人A·贝恩提出。
1913年,高卢国人E·贝兰(又译爱德华·贝兰)发明了第一台传真机。
起初,这项高端技术主要用于军事领域。一战结束后,逐步转向民用;二战结束之后,才在全球商业活动中广泛推广。
如今,传真机已十分普及,而最热衷于使用它的竟然是霓虹国人。
尽管后世互联网已经高度发达,甚至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范围内很少有公司再依赖传真机。
然而在日本,截至2021年,企业间通信仍主要依靠传真机。
据吴耀祖所知,创新交易市场的这款机器实际上是将最新的集成电路技术、半导体技术、传真机技术及电话通信技术有机结合而成的产品。
借助这些尖端技术,通过一套高效的整合方案制成的终端设备。
从科技含量来看,它并非划时代的产物,也无法与未来的互联网相提并论。
不过,其创意非凡,整合能力极强,展现了科技的魅力。
不得不说,当时的美国人不仅创新能力卓越,还将这些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商业领域的能力同样令人惊叹。
香港和日本的金融市场交易大多采用人工方式。而纽约的各大交易所已全面应用刚刚问世不久的计算机系统。
当然,那时的计算机尚未联网,因为互联网还未诞生。
客户进行投资或交易时,仍需打电话给交易所或证券公司,请专业操盘手在交易所的计算机终端上操作。
虽无网络,但启用电脑后的股票交易效率较以往提升了数十倍。
这不仅使市场更加活跃,也让金融从业人员获得更高收益。
日本已察觉到这一变化,东京的几家交易所也开始了电脑化进程。
唯有香港的交易所,在数年后依然沿用古老的人工方法,直到87年的股灾才引入计算机系统。
让我们重新聚焦于终端机本身。
有了这台机器,彭博社的客户便能以最快速度获取纽约金融市场的一手资讯。
这并非一次性的交易。
购买终端机后,若想持续享用服务及最新行情,还需每年支付美元的服务费。尽管费用不算高昂,但若售出万台设备,且用户皆按时缴费,每年仅此一项收入便可达1。9亿美元。难怪后来彭博社的创始人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因为他精准把握了时代趋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耀祖已决心寻找机会入股彭博社,无论是长期持有还是短期获利,都将带来丰厚回报。凭借对电子设备的熟悉,他对这台终端机迅速上手。技术人员简单讲解后,他仅需几分钟便掌握操作方法。机器看似简单,只需几个英文按键、十几组类似键盘的触控区域以及一块约七英寸的黑白屏幕即可。输入密码并连接具备国际通信功能的电话线后,便能在屏幕上查看纽约金融市场的主要行情。
虽然与现代手机或电脑相比,这款终端机显得笨拙粗糙,但它填补了“有无”的空白。有了它,即便身在洛杉矶或其他地方,吴耀祖也能如身处纽约般实时了解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动态。他对此感到十分满意,随即让彼得立刻返回纽约,负责耀祖投资(北美)分部事务。如此一来,他便可通过彼得和终端机远程掌控纽约的投资决策。与此同时,他还向创新市场交易公司订购了十台新设备。
这些设备将被送回港岛,其中两台还会运往霓虹。
无论是在港岛还是霓虹,吴耀祖都能迅速掌握纽约的动态。
当晚,彼得尚未到达纽约,吴耀祖便已操作一笔外汇空单。
纽约分公司除彼得外,还有十余名操盘手。
吴耀祖做空的是英镑兑美元,当时的汇率为1。1712。
即1英镑可换1。1712美元。
这是因为他通过彭博终端发现了一则新闻:
1983年10月7日,阴国宣布针对渔业争端及海洋石油等问题,对高卢、冰岛和比利时实施反制措施,涵盖渔业贸易、海关检查和能源供应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