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轻松愉悦的气息,这是丰收带来的成果。与上个月那焦灼压抑的氛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厉元晟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脸上洋溢着明显的笑容。
他的手指轻轻地敲打着御案上那份写着惊人增产数字的奏报,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为这丰收的喜悦鼓掌。
“好!好!好!”厉元晟连喊三声,声音清脆响亮,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天佑我大商!”厉元晟的声音在殿内回响,“逢此大旱之年,竟能得此丰收,实乃朕心甚慰!”
紧接着,厉元晟下达了一道圣旨:“传旨,减免受灾三县来年赋税,以彰朕与民同乐之意!”
群臣们听到圣旨后,纷纷躬身行礼,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天佑大商!”
他们的声音整齐划一,充满了对厉元晟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祈愿。
厉元晟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扫视过阶下的众人后,最终精准地落在了站在后面的刘皓卿身上。
上一年,当刘皓卿将那曲辕犁和水车的图纸呈上时,厉元晟心中尚存一些疑虑,不确定这些发明是否真能行得通。
然而,如今亲眼见到水车的实际效果,他心中的疑虑早已烟消云散。
这水车的出现,犹如久旱逢甘霖,大大加快了农田的灌溉速度,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着他们的难题——那些原本距离河边较远的农田,由于无法及时得到灌溉,收成总是不尽如人意,这已经成为厉元晟心中的一块心病。
而现在,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厉元晟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他不禁感到一阵畅快。
“众卿家皆有大功于国啊!”厉元晟声音洪亮,响彻整个朝堂,“然而,此番能如此迅速地解决这燃眉之急,让那些原本荒芜的田地重新焕发生机、产出金黄的稻谷,首功当属尚书之子——刘皓卿!”
随着厉元晟的话音落下,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刘皓卿身上。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着皇上的意图。
他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皇上此举是否意味着要将那个空缺已久的尚书之位赐予刘家公子。
尽管众人心中各有想法,却没有一个人敢贸然开口。
毕竟揣测圣意可是一项极其危险的行为,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视为对皇上的不敬,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大臣们只能将自己的疑问和猜测深埋心底,不敢轻易表露出来。
他们默默地观察着皇上的一举一动,试图从他的言行举止中捕捉到一些端倪。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关注,刘皓卿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有些紧张的心情。
他定了定神,然后上前一步,动作优雅而稳健,姿态恭敬却又不失自信和从容。
刘皓卿向厉元晟行了一个标准的礼节,然后不卑不亢地说道:“草民刘皓卿,叩谢陛下隆恩。
此乃陛下洪福庇佑,再加上朝廷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
草民的这点微末之计,实在是微不足道,不足挂齿。”
“微末之计?”厉元晟轻笑一声,带着欣赏,“你这‘微末之计’,于国于民,功在社稷!
若非你所制之水车巧夺天工,解了灌溉之忧,何来今岁这千里沃野金黄?”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朕心中甚是喜悦!即刻,赏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
刘皓卿听闻此言,急忙跪地叩头谢恩:“谢陛下隆恩,草民感激涕零。”
然而正当众人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时,刘皓卿却突然抬起头来,“不过,陛下,这水车并非草民所制造,实际上,它是端王妃的发明。
草民不过是代为呈递图纸罢了,还有那曲辕犁也是同样的情况。”
他的这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大殿内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众人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惊讶之色。
厉元晟的眼中也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哦?竟然是端王妃?”
就在这时,厉景逸挺身而出,拱手说道:“陛下,夫人平日里就喜欢钻研一些奇巧之术,此次水车和曲辕犁的发明,确实是她的心血结晶。
她心系百姓,看到大旱之年百姓受苦,便日夜琢磨,最终才取得了这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