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发现,辽东的木材多,能造船。于是又贷了五百两银子,在旅顺口开了家船厂,造的船专门运粮到山东,一来一回能赚三成利。
三是修路,从山海关到盖州卫,再到开原,修了一条宽三丈的大道,每隔十里设一个驿站,能歇脚,能换马,还能寄东西。
有了路,运粮就方便多了。王老实种的粮食,秋收后不用自己运,官府派车来拉,现银交易,一分不少。
“以前在山东,交了租子就剩不下啥了。”王老实数着银子,对老婆说,“这里种一年,顶在山东种三年!
人多了,麻烦也来了。
有个叫张老三的流民,借了银子却不种地,跑去赌钱,输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债主找上门,他就耍赖,说官府能免税,也能免债。
这事报到萧如薰那里,他当即让人把张老三抓了起来。
在大堂上,张老三还嘴硬:“将军不是说免税吗?为啥不能免债?”
萧如薰一拍惊堂木:“免税是让你好好种地,不是让你耍无赖!贷款是要还的,还不上,就去修路抵债,一天给两顿饭,直到还清为止。”
他还下了令:凡借贷款不种地、搞投机的,收回贷款,加倍偿还;情节严重的,发配到驿站做苦役。
这下没人敢耍赖了。
还有些商人见粮食好卖,就想囤积居奇,等着涨价。萧如薰得知后,让人贴出告示:凡囤积粮食超过百石不售者,官府按平价收购,还要罚银。
有个山西商人不信邪,囤了五百石粮食,结果被官府没收,还罚了五十两银子。其他商人见状,再也不敢囤积了。
“在辽东做生意,就得守规矩。”萧如薰对商人们说,“官府给你们方便,但也不能让你们坑百姓。”
秋收的时候,辽东变了样。
王老实种的五十亩稻子,收了一百五十石,卖了一百两银子。他先还了第一年的贷款六钱,又买了两头牛,剩下的银子存进了皇家银行。
“俺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多银子!”王老实捧着存折,手都在抖。
陈万全的铁匠铺赚了两千两,船厂赚了五千两。他又贷了一千两,准备在开原再开家分店,跟蒙古人做买卖。
“这里的钱好赚,只要肯下力气。”陈万全对老家的亲戚说,“快来吧,晚了就没地了!”
这一年,辽东收了粮食八十万石,不仅自给自足,还运了二十万石到蓟州,省了漕运银子八万两。皇家银行辽东分号放贷一百二十万两,收回了九十万两本金,没出一笔坏账。
消息传到北京,朱常洛高兴坏了,下旨嘉奖萧如薰,还让户部把辽东的经验写出来,发给各省参考。
李汝华拿着辽东的账册,心里五味杂陈。他不得不承认,萧如薰的法子确实管用。辽东不仅没亏空,还省了银子,这是他没想到的。
“看来,这经济特区,还真有点门道。”李汝华对下属说,“明年的预算,给辽东多拨点银子,支持他们修水利、办卫学。”
仅仅两年,辽东彻底变了样。
人口从原来的十万军户,变成了五十万流民、二十万商户、十万工匠,还有归顺的女真、朝鲜人,总共八十万人。
盖州卫变成了一座大城,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有江南的绸缎铺、山西的票号、福建的茶庄,还有本地的铁匠铺、木器行。
皇家银行辽东分号的银库,比刚来时扩大了十倍,库里的银子堆成了山。
王老实成了“王大户”,名下有良田五百亩,雇了十个长工,还开了家粮栈。他的三个儿子都在卫学读书,大儿子考中了秀才,是辽东第一个流民出身的功名。
“俺这辈子,值了!”王老实看着粮仓里的粮食,又看看读书的儿子,心里比蜜还甜。
陈万全的生意越做越大,铁铺开了五家,船厂有三个,还在开原设了分店,专门跟蒙古人做买卖。他成了辽东首富,娶了个辽东本地姑娘,生了三个孩子,早把家安在了这里。
辽东的税收虽然还在免税期,但商业税、盐税、关税每年能收二十万两,比五年前整个辽东的赋税还多。
萧如薰站在新建的辽东巡抚衙门里,看着舆图上密密麻麻的城镇、道路、农田,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辽东真的活起来了。
这年冬天,泰昌帝下旨:辽东经济特区成效显着,特准再延十年。并命户部将此策推广到蓟州、宣府等边镇。
“将军,您这‘经济特区’,怕是要写进史书了。”幕僚感叹道。
萧如薰摇摇头:“写不写进史书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有饭吃,边疆安稳,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