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书里阐述的物竞天择的观点只是猜想,并不是严整的科学结论。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讲了十多期,杨山弄出的《群英录》收视率一直保持在50多。
看到他还活蹦乱跳的活的好好的,黄锡照总经理胆子也大了起来,他可着一只羊使劲薅,跑到杨山家里求了半天,一定要把原本二十期内容扩充到了三十期。
多出来的十期,杨山自由挥。
杨山一琢磨,既然效果不错,那就继续玩下去。
他动人脉,把一些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相关的人员请到香江来做嘉宾,助手啊学生啊什么的,实在不行七大姑八大姨也可以。
通过一番努力,甚至有个别的获奖者本人都他被请了过来。
比如与杨山早有接触的晶体化平面化工艺的明者霍尔尼,比如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罗伯特·威尔逊,比如晶体管效应的现者约翰巴丁。
嗯,最后一位是神人中的神人,他拿过两次物理学诺奖,另一次是导。
在诺奖成就上,他能排到第二。
第一是居里夫人,这位神人也是两次诺奖,一次物理,一次化学。
杨山也向华人获奖者出邀请,不过都没成行。
丁先生婉拒了,这位比较低调,不太喜欢搞这些。
那位杨先生是实在抽不开身,嗯,不是他矫情,是确实没空。
他从60年代就开始经常访问中文大学,杨山都和他套过几次近乎。
好歹都姓杨嘛,五百年前,啊不,五万年前估计是一家人。
后十期所讲内容与之前差不多,只不过把故事的主角换成了近几十年获奖的科学家。
顺带着也让他们帮忙回答前几期互动中,杨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比如有学生问出的玻璃为什么是透明的,这个杨山真不知道,他所了解的能带理论应用在纯晶体半导体上很好使,但面对非晶体的玻璃,就没办法解释了。
当然,有的是牛人知道。
约翰巴丁从微观层面出,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量子力学下的电子禁带特性与非晶态结构的无序局域化两个理论,完美的解释了玻璃的透明性。
这些内容应该有更多的人感兴趣,时间线离得近,而且不少华人科学家已经获得了这一荣誉。
可惜杨山这次猜错了,最后的十期收视率掉到了40以下。
他高估了香江民众对诺奖的看重程度,另外话题点也找到没有之前那么吸引人,让观众感觉这几期节目讲的平平淡淡还和自己关系不大。
就这样,节目拖拖拉拉的一直持续到6月底,《群英录》终于播完了,平均收视率达到了51,这样的数据在一众电视剧中都能排到顶级水平了。
杨山成就感满满,凭借一个节目一张嘴,就能俯视香江一票明星大腕儿了。
其实他也希望通过他的节目,能够影响香江青少年,把“理性主义”与“实证精神”这些科学思维注入到他们脑子里。
至于能够影响到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未来会进入科技行业,他也不知道,反正他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