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阳山建议于莉退一步,先签10年的,他们都是有金手指,对改开的政策持续性有信心。只要能给政府带来足额的税收和外汇,几年后再续签不难。
第二方面就是税收,于莉原本打的如意算盘是把内地当成伊丽服饰的分支工厂,内地提供劳动力和土地,于莉也仅仅支付劳动报酬和地租,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都在香江那边。这种想法明显是在薅内地羊毛,想得美!
掰持来掰持去,两边终于达成一致,内地工厂当成伊丽服饰的全资子公司,独立核算。在工厂税收方面特区政府也给出了两免三减得优惠条件。也就是前两年免税,后三年半税。
最后一方面就是用工制度,独资企业太特殊了,和现在的港方出技术出设备、内地工厂出人工出厂房的合资企业完全不同。独资企业进来后,招工就是个大问题,在用工制度上还水土不服。
去年的时候香江的罗鹰石家族就在特区建了一个独资针织厂,厂方就依托周边的镇政府招工,工人们技术全无不说,对港方的管理方式也极其的不满。有一段时间劳资双方关系紧张,甚至导致工厂停工,最后还是特区的工会出面协调,才把事情勉强解决。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贾主任对成立独资工厂很是挠头,面对的问题太多了,非常棘手。
“我有个建议,贾主任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杨山插话进来,“现在咱们这边的人员流动还不是那么自由,所以招工的覆盖面仅限于工厂周边,受众面太窄了。我觉得你们洽谈办能不能成立个服务公司,专门为合资以及独资企业提供这样的劳务服务。服务公司负责在全市范围甚至全省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用工人员,提供基础的培训。伊丽工厂招募员工只与这家服务公司对接。”
杨山直接把后世的劳务派遣制拿了出来。
他的主意其实并不新鲜,前世年代,很多外企员工都是走得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对外资工厂来说减少了雇工成本,还甩开了工厂所在地政府的牵绊。
而洽谈办也有好处,这相当于给予了这个部门更多的权利。
伊丽工厂给出佣工薪水肯定要比现在内地的平均水平高不少。用工范围大了,有的是人为了拿到更多得钱而心甘情愿接受港方苛刻的管理制度,把内地那些工厂的技术人员招来都不是啥难事。
好吧,也给了洽谈办更多得寻租空间。
“杨同志的想法很有启性,我们回去讨论一下。”
贾主任脑子很聪明,立刻就明白杨山的主意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不知道于莉女士打算雇佣多少员工?”
“肯定不能比罗氏针织厂人少,500人吧。”于莉很有信心,“我们会向这家工厂投入3500万港币。”
“不急不急,咱们还是要循序渐进。”梁书记适时出面定调,“开厂不是一锤子买卖,咱们共同的目标是让这家工厂能够健康长久的展下去。”
杨山听明白了书记话里的含义,他是担心一旦冒进不成,港方直接拍拍屁股走人,把烂摊子扔给了政府,到时候引的恶劣影响会给招商引资政策蒙上一大阴影。毕竟省内有很多领导并不认可梁书记搞得这些经济变革。
这也是特区政府不敢放开独资企业进入的一大原因。
“咱们就按梁书记说的办,步子别一次迈的太大,小步快走也可以嘛。”杨山劝住了于莉。
其实特区给于莉的建厂条件已经很优惠了。
工厂在葵涌工业区,土地已经实现四通一平,租赁价格是每平米每年两块人民币,与香江的地价相比,和白送差不多。
人工更是便宜,每月60块就能招来无数的人,只有香江人力水平的两成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