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当即摆手,面色严肃:“镇长,您这份心意,我们领了。但咱们不能让公家吃亏。这三辆货车,就当我们从镇里租的,按照市场价格出租金,油费也算我们的。亲兄弟明算账,这样合作起来,才更长久踏实。”
这话一出,镇长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眼中甚至泛起一丝红光。
他见过太多精明的商人,想着法子钻空子、薅公家羊毛,像张卫国这样,主动要求支付市场价格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这一瞬间,他对张卫国的评价,从懂事、阔绰直接跃升到了深明大义。
镇长语气中满是赞赏与感慨:“张同志,你可真是大气之人,要是其他做生意的老板,也都能像你一样,那咱们镇里的发展,可就快喽!”没有多余的废话,镇长当即便叫来了民兵队长。
民兵队长是个膀大腰圆的汉子,常年在边境巡逻,皮肤被风吹得黝黑。
镇长三言两语将情况说明,直接吩咐他挑出六十个精干的民兵,协助张卫国搬卸货物,并全程押车。
民兵队长得令,立刻敬了个军礼,雷厉风行地去了。
安排妥当,镇长便亲自开了辆吉普车,领着张卫国一行人出了门。
第一站,直奔城东头的黑河市场。
里面人声鼎沸,俄语和东北话的喧嚣此起彼伏。
市场内外,简易的棚屋和水泥铺位鳞次栉比,张卫国一眼便看中了五个连着的摊位,位置极佳,就在市场主干道旁,人流量大,方便日后集中摆放货物。
他二话不说,当场就交了十五天的摊位费,二十块钱一个摊位,一共一千五佰块钱。
接着镇长带着他们去了一家文化站,在这里,他们见到了一个叫于适的年轻人。
于适看起来文质彬彬,却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据说是家里祖上就和苏俄人做边贸,自小跟着长辈耳濡目染,对苏俄文化和风俗也十分了解。
张卫国简单和他交流了几句,发现他不仅语言能力出众,人也机灵,当即敲定了下来。
最后一站,是镇上的货运站。
镇长亲自出面,与车行老板洽谈。
张卫国交了订金,车行老板答应提供十二辆货车,保证按他们的将货车上的货物运抵黑河市场。
等一切忙活停当,已是夕阳西下,天边被晚霞染得一片橙红。
镇长做东请张卫国一行六人到镇上最有名的饭店,吃了一顿地道的东北特色美食。
酒桌上,镇长频频举杯,对张卫国一行人赞不绝口,仿佛他们不是初来乍到的商人,而是久经考验的老友。
第一天,就在这忙碌而充满效率的奔波中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张卫国一行人便早早动身,再次来到了黑河市场。
果然,正如昨天那位吃大蒜的大哥和镇长所说,市场内的交易异常火爆。
华国商人从各地运来的货物,简直像是不要钱一般,被苏俄人疯抢。
一个苏俄小伙子,正围在一个卖棉袜和手套的摊位前和老板讨价还价,最后要了两大包货物。
食品摊位上的罐头、饼干、糖果,方便面,只要一摆上货架,瞬间就被哄抢一空。
“卫国兄弟,你看这情况,咱们的货来了,还不得被他们给扒拉光了?”
谢彪压低声音,语气中充满了兴奋。他也算见过世面,但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有些不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