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写作笔记:迫灵 > 第256章 硬写 突破创作瓶颈的暴力美学(第2页)

第256章 硬写 突破创作瓶颈的暴力美学(第2页)

例如:

"今天只写200字,写不完也没关系";

"只写一段对话,不管多烂";

"只写角色的一个动作(如他摸了摸口袋,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火车票)"。

作家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中强调:"初稿的目标是完成,不是完美。"设定小目标能让写作者跳过"自我审查",先让文字落地。

2。用"机械写作法"绕过大脑的"审查机制"

大脑的"编辑者"(负责逻辑、语法、美感的部分)会在写作时不断干扰"创作者"(负责灵感、故事、情感的部分)。机械写作法的原理是"让编辑者暂时失声"。

具体操作:

关闭电脑的自动保存和拼写检查;

用纸笔写作(手写速度慢,能减少编辑者的干预);

设定计时器(如25分钟),期间只写不停,不允许删除或修改。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每天早晨写作4小时,全程用纸笔,且从不回头看刚写的内容。他说:"手写时,我会像个孩子一样,只顾着把故事往前推,不会在意句子是否漂亮。"

3。借助"外部刺激"激活感官

当内部灵感枯竭时,外部刺激能快速唤醒感官,为文字注入生命力。

常用方法:

听声音:播放与场景相关的音乐(如写雨夜用肖邦的夜曲,写市集用市井喧闹声);

闻气味:点燃一支香薰(如写旧宅用檀香,写夏日用柠檬草);

触摸物体:拿一块粗糙的石头(写山洞场景)、一片干枯的树叶(写秋日回忆);

观看画面:翻阅老照片、电影截图或艺术画(写角色外貌时,参考一张具体的面孔)。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构思《东方快车谋杀案》时,特意买了张欧洲火车的时刻表,盯着上面的站名、票价和时间,想象不同乘客的故事。这些具体的细节让她的叙述更真实可信。

4。用"角色代入法"切换视角

当写作者陷入"上帝视角"的疲惫时,不妨跳进角色的大脑,用他们的感官和情绪写作。

例如,写一个饥饿的流浪汉,可以这样代入:

"他的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住,绞痛得直不起腰。路过面包店时,他闻到了刚出炉的可颂的香气——黄油混着麦香,钻进鼻腔,烫得他想掉眼泪。他摸了摸口袋,只有三个硬币,叮当作响,比心跳还响。"

这种"角色代入"能让写作者暂时忘记"我要写小说"的压力,转而关注"角色此刻在经历什么",从而突破卡文。

5。允许"写废的内容"存在

硬写的一大障碍是"完美主义"——写作者担心写出不好的文字,因此迟迟不敢下笔。解决方法是:给"废稿"贴标签。

例如,在文档开头注明:"这是第1稿,全是垃圾,后续会重写。"或者在写不下去时,对自己说:"这段先留着,明天再看。"心理上的"隔离"能降低对"当下文字质量"的焦虑,让写作者更专注于"产出"。

美国作家尼尔·盖曼在创作《美国众神》时,第一稿写了1000多页,其中大部分被他称为"胡言乱语"。但他坚持把这些"废稿"保留下来,后来从中提取了大量关键情节和角色设定。

6。用"问题清单"引导写作方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