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骤2:设计“基础规则”,搭建世界的“骨架”
方法:从“世界观→社会结构→文化符号→人物生态”逐层细化,确保每一层设定都符合“核心主题”。
工具:使用“设定清单”表格,标注“设定内容”“核心规则”“可变范围”(允许的例外)。
示例(奇幻世界“艾泽拉斯”设定清单):
类型设定内容核心规则可变范围世界观存在“永恒之井”(魔法源泉)魔法能量由井中抽取,过度使用会引发灾难偶尔出现“魔法风暴”(规则例外)社会结构人类王国“暴风城”由“七大家族”轮流执政战争时期由“联盟议会”接管文化符号精灵族“月神艾露恩”信仰精灵族禁止使用“死亡魔法”暗夜精灵可秘密研究死亡魔法
步骤3:填充“细节血肉”,让世界“活起来”
方法:通过“具体场景”“人物互动”“物品功能”等细节,将抽象设定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
技巧:
-场景细节:描述“市集的热闹”“酒馆的酒香”“夜晚的星空”;
-人物互动:设计“樵夫与商人的对话”“法师与学徒的争执”;
-物品功能:解释“魔法卷轴的制作过程”“古代武器的特殊材质”。
示例(填充“中土世界”细节):
-场景:“瑞文戴尔的精灵领地,溪流穿过水晶洞穴,墙壁上镶嵌着发光的宝石,精灵少女用银笛吹奏着古老的歌谣”;
-人物互动:“矮人铁匠格罗因对人类法师说:‘你们的魔法总想着改变世界,可我们矮人只想着怎么把铁砧砸得更结实’”;
-物品功能:“精灵的‘星光斗篷’由月长石编织,能在黑暗中发出微光,但每使用一次就会消耗佩戴者的寿命”。
步骤4:校验“逻辑自洽”,避免“世界崩塌”
方法:完成初稿后,用“逻辑校验表”检查所有设定是否矛盾,确保“世界规则”与“情节发展”“人物行为”一致。
校验维度:
-规则一致性:魔法科技设定是否前后统一(如“火焰魔法不能熄灭”却出现“水系魔法灭火”需解释);
-人物合理性:角色行为是否符合其身份、动机(如“善良的牧师”突然屠杀村民需铺垫“被诅咒”);
-细节关联性:同一物品场景在不同章节中的描述是否一致(如“主角的佩剑”前期是“生锈的铁剑”,后期突然变成“神器”需解释“被修复”)。
三、不同文体的“完整世界”构建差异
1。小说:以“人物与情节”为核心
构建重点:世界需为“人物成长”和“情节推进”服务,避免“为设定而设定”。
示例(《平凡的世界》):
-世界观:1970-1980年代的中国西北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包产到户”;
-社会结构:双水村的“生产队”“村干部”“普通农民”;
-文化符号:陕北的“信天游”“窑洞”“小米粥”;
-人物生态:孙少安(农民企业家)、孙少平(知识青年)、田润叶(教师)的生存状态。
2。游戏:以“玩法与沉浸感”为核心
构建重点:世界需与“游戏机制”(如战斗、探索、任务)深度融合,让玩家“通过行动理解世界”。
示例(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
-世界观:海拉鲁大陆因“灾厄”崩溃,林克需重建王国;
-社会结构:海拉鲁城堡(中央)、格鲁德沙漠(游牧)、佐拉领域(水下);
-文化符号:“希卡石板”(解谜工具)、“呀哈哈”(隐藏宝箱)、“古代兵器”(战斗装备);
-人物生态:村民的日常(砍柴、钓鱼)、怪物(波克布林、蜥蜴战士)的行为模式。
3。影视:以“视觉化与节奏”为核心
构建重点:世界需通过“画面”“台词”“场景”快速传递,避免“信息过载”。
示例(《阿凡达》潘多拉星球):
-世界观:潘多拉是“卫星”,拥有“神经网络”“发光植物”“巨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