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书网

趣书网>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 第458章 金华乡寻密上(第1页)

第458章 金华乡寻密上(第1页)

初冬的寒风掠过金华乡新修的青石板路,却吹不散此地蒸腾的人气和富贵气。

曾经的穷乡僻壤早已改头换面,白墙黛瓦的崭新宅院鳞次栉比,夹杂着几处雕梁画栋、气派非凡的大宅,显是富户迁入。

村口那座新立的“状元碑”被打磨得光可鉴人,碑前香火缭绕,竟成了小小一方圣地。

老宅更是今非昔比。

陈恪母子当年栖身的几间屋子,如今被一圈粉墙黛瓦严密围起,朱漆大门紧闭,门前甚至有乡勇模样的青壮挎刀值守,严禁闲杂人等靠近。

墙内隐约可见修缮一新的屋脊飞檐,虽不敢说富丽堂皇,却也透着庄重与保护。

这一切,都只因这宅子里曾走出了一位搅动朝堂风云的靖海伯、状元郎陈恪。

“几位先生瞧瞧,”一个穿着簇新绸布袄、满面红光的汉子正是那李屠户,他指着状元碑和老宅方向,唾沫横飞地对身边几位穿着体面、举止斯文的外乡人说道,“都是托了靖海伯的福啊!他老人家飞黄腾达,咱这金华乡也跟着沾了仙气儿!以前我那破肉铺子,如今改成了大酒楼,客似云来!连带着地皮都翻了天价,老王家那破院子,前些日子被一个江南来的富商买去,嘿,那价钱,够老王家几辈子吃喝不愁了!”

他身边的几位“史官”实则是赵文华及其乔装的手下,他们连连点头,脸上堆着职业化的笑容,眼神仔细捕捉着对方言语中每一丝可能的信息缝隙。

“是啊是啊!”另一旁挎着竹篮的周大娘接话,脸上是自肺腑的感激,“打小我就看这孩子不一般!五岁放牛时就透着股机灵劲儿,懂事着呢!在周夫子那儿读书也最是刻苦,就是心气儿高,十岁那年就想考秀才,还是周夫子硬拦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让他沉住气多读几年书。唉,现在想想,夫子高见啊!伯爷后来那沉稳劲儿,可不就是那时候磨出来的?”

赵文华身后一个幕僚模样的人立刻接口,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好奇”:“哦?十岁就欲应试?果然少年英才,锐气逼人!大娘,那靖海伯年少时,可曾有过什么……嗯……少年人常有的轻狂之举?或是……与寻常孩童……迥异之处?我等修史,贵在真实,点滴细节皆是珍贵史料啊!”

李屠户和周大娘相视一眼,都皱起了眉。

李屠户挠挠头:“轻狂?迥异?这……好像真没啥特别的。伯爷从小就稳重,放牛放得好,读书也专心,就是偶尔捣鼓些小玩意儿,像什么能自己转的风车啦,想省力的推车啦,可惜都没成。要说不同,可能就是比别的娃子想得深、看得远?”

“对,对,”周大娘附和,“心思重,懂礼数,不像别的皮猴子上房揭瓦。五岁之前的事……”她努力回忆着,脸上露出困惑,“好像……更安静些?话不多,有点不像个娃娃?但也说不上迥异,就是懂事得早吧?”

赵文华眼神微眯,五岁之前?“懂事得早”、“安静”、“不像娃娃”?这些词让他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他向前一步,脸上笑容更“诚恳”了几分,声音也压得更低,带着一种诱哄的意味:“大娘,屠户大哥,我等修史之人,深知史笔如刀,既要扬其光耀,亦需记其成长之曲折,方为信史。靖海伯乃国之柱石,其幼时点滴,无论成败,皆可启迪后人。烦请再仔细想想?比如,可曾与邻里有过争执?或是对某些事物表现出……不合常理的恐惧或痴迷?”

他的话语中带着不易察觉的引导,试图诱使村民说出些可以被曲解为“性格缺陷”或“怪异行为”的往事。

然而,李屠户和周大娘脸上那层天然的“陈恪滤镜”太厚了。

李屠户大手一挥:“争执?伯爷打小就热心肠,谁家有事都搭把手!不合常理?嗨,读书人心思重想得多点,那不叫不合常理,那叫聪明!你们这史官,咋老想打听这些没影的事儿?”

周大娘也有些不悦:“就是,伯爷那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打小就跟咱凡人不一样那也是应当的!再说了,他五岁前的事,谁记得清?你们……”

“几位大人!”

一个苍老却洪亮、充满了凛然正气的声音如同惊雷般在众人身后炸响,瞬间打断了周大娘的话,也震得赵文华等人心头一跳!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须皆白、身形清瘦、穿着洗得白旧儒衫的老者,拄着一根磨得油亮的藤杖,正一步步从老宅方向走来。

他虽步履略显蹒跚,但腰板挺直如松,一双老眼精光湛湛,带着洞穿世事的锐利,直直刺向赵文华一行人。

正是陈恪的启蒙恩师——周夫子!

他走到近前,目光如电,扫过赵文华等人那身看似斯文实则难掩官场气息的衣着和举止,再看向他们脸上那来不及完全收敛的探寻与诱导之色,嘴角勾起一丝毫不掩饰的讥诮与冷峭:

“若是要为靖海伯立书作传,颂其功德,彰其才华,老朽这寒舍陋室,倒还有几卷他当年习字的涂鸦,几篇尚未成器的策论,可供参阅!

史笔留芳,自当堂堂正正,访其师,问其友,观其文。

何必在此鬼鬼祟祟,专向村野乡民打听些捕风捉影的‘轶事’?

更兼言语闪烁,处处引导,意欲何为?!尔等身上这官气……藏也藏不住!说!究竟是何居心?!”

字字铿锵,句句诛心!周夫子虽隐居乡野,但早年宦海浮沉,深知官场险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