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章:肃清异己
中都禁军的粮草库房外,李谦正指挥粮吏清点新到的江南漕粮,麻袋上的户部印鉴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他拿起一袋糙米,拆开封口查看,米粒饱满,无霉变,却眉头微皱——这批漕粮比预定时间晚了五日,差点导致禁军口粮断供。“又是户部仓部主事郑安拖延拨付。”李谦低声对身旁的粮吏道,“上个月也是,说‘漕粮未到港’,实则粮船三日前便已靠岸。”
这话被前来巡查的忽必烈听了正着。他走近粮囤,指尖划过刻痕——记录着每月粮草入库时间,近半年来,有四次拨付都延迟了三日以上,理由均是“漕运延误”“账册未核”。“郑安是萧虎的亲信,拖延粮草,怕是有意掣肘。”忽必烈对李谦道,“你立刻整理近半年的粮草拨付记录、漕运到港日志、户部回复文书,咱们得借‘禁军扩编后粮草需求紧迫’为由,申请核查户部仓部的实务流程。”
当日午后,忽必烈便带着申请去了中书省。左丞相耶律楚材翻看申请,见上面写着“禁军扩编至一千八百人,粮草需求日增,户部拨付多次延迟,影响防务”,附了详细的延迟记录与漕运证据,便点头道:“粮草是防务根基,若拨付不畅,确需核查。明日我会召集中书省与枢密院联席议事,你可在会上详述情况。”
郑安得知忽必烈申请核查,心中不安,立刻派人去枢密院找萧虎。萧虎正在整理军报,听了汇报,皱眉道:“慌什么?你按章办事,核查也查不出问题。若他敢借核查发难,我定会保你。”话虽如此,他还是让郑安“把近半年的账册再理一遍,确保无疏漏”。
联席议事的前一日,李谦带着三名精干粮吏,进驻户部仓部的账房。库房内堆着近三年的粮草账册,纸页泛黄,空气中弥漫着油墨与灰尘的味道。郑安陪在一旁,强作镇定:“李千户尽管查,仓部的账册向来规范,绝无差错。”
李谦不说话,先从最近的漕粮拨付查起。四月的账册上写着“漕粮五月五日到港,五月十日拨付禁军”,延迟五日,理由是“需核账册”;但他拿出漕运码头的到港记录,显示粮船五月一日便已靠岸,五月三日便已完成验收。“郑主事,为何验收后七日才拨付?”李谦指着记录,语气平静。
郑安额头冒汗,辩解道:“当时账房先生生病,核账延迟了。”李谦又翻到六月的账册:“六月的漕粮损耗记录是‘一百石’,但漕运验收单上写着‘损耗三十石’,这多出的七十石去哪了?”郑安眼神闪烁:“是……是后续储存时霉变的,有粮库的损耗报告。”李谦让他拿出报告,郑安却支支吾吾——根本没有这份报告,多出的七十石是他虚报,想从中克扣。
粮吏们还发现,郑安曾三次将“禁军粮草”调拨给萧虎的私兵(名义上是“枢密院护卫”),却未记录在禁军的拨付账册中,而是归入“其他防务需求”。“这些调拨,有中书省的批文吗?”李谦问道。郑安脸色煞白,摇了摇头——私兵调拨粮草,本就不合规,自然没有批文。
李谦将这些破绽一一记录,整理成《仓部实务核查报告》,连夜送交给忽必烈。忽必烈看着报告,嘴角露出一丝冷意:“证据确凿,明日议事,便是肃清异己的时机。”
忽必烈知道,仅凭核查报告,未必能顺利罢免郑安——萧虎定会以“小过不罚”为由维护。他让刘秉忠带着报告去御史台见李御史,争取监察部门的支持。“郑安虚报损耗、违规调拨、拖延拨付,既违实务,又损公利,若不惩处,恐开户部贪腐之先河。”刘秉忠道,“御史台素以公正着称,若能出面弹劾,定能服众。”
李御史翻看报告,见每一条破绽都有账册、验收单、漕运记录佐证,眉头紧锁:“郑安此举,确实该查。但他是萧将军的亲信,弹劾需谨慎。这样吧,明日议事,我先以‘监察核实’的名义,将这些证据公之于众,若中枢官员均认为该惩处,再提交弹劾疏。”
次日的联席议事上,气氛凝重。忽必烈率先发言,将《仓部实务核查报告》分发给众人,指着其中的虚报损耗与违规调拨记录:“郑主事拖延禁军粮草拨付,导致士兵两度减半口粮;虚报损耗七十石,去向不明;违规调拨粮草给私兵,无批文无记录。如此行事,如何保障中都防务?”
郑安立刻反驳:“损耗是实,调拨是‘枢密院公务需求’,并非私用!”李御史适时开口,拿出御史台的补充调查:“本台已核实,所谓‘公务需求’并无备案,私兵调拨粮草属违规;虚报的七十石,有粮库吏员作证,被郑主事私分。”说着,让两名粮库吏员出庭作证,吏员们如实供述了郑安克扣粮草的经过。
萧虎坐在议事席上,面色铁青。他没想到郑安竟有如此多的实锤把柄,想维护却无从下手。“郑安虽有过错,但念及他任职三年,无大过,不如罚俸降职,留用察看。”萧虎试图折中,“禁军粮草拨付,可另派官员协助,不必罢免。”
忽必烈立刻反对:“罚俸降职不足以儆效尤!郑安的行为已影响禁军防务,若留用,恐再出纰漏。且户部仓部掌管粮草命脉,需实务清廉之人任职,方能保障中枢与禁军的粮草供应。”左丞相耶律楚材附和:“忽必烈所言有理。郑安违规事实清楚,当罢免其职,彻查其贪腐问题,同时选拔实务能力强、品行端正之人接任。”
中书省的几名官员也纷纷表态支持罢免——郑安平日在户部飞扬跋扈,仗着萧虎的势力,常刁难其他官员,早已引起不满。萧虎见众意如此,知道再维护只会引火烧身,只能沉默默认。
最终,议事会决定:罢免郑安仓部主事之职,交御史台彻查贪腐;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共同推荐仓部主事人选,需“熟悉粮草实务、无派系背景”。散会后,萧虎单独留下郑安,沉声道:“你自己不争气,我也保不了你。彻查时若牵连到我,休怪我无情。”郑安面如死灰,跪地磕头:“属下绝不敢牵连将军,只求将军念在旧情,日后能救属下一命。”
郑安被罢免后,接任人选成了新的博弈焦点。萧虎推荐枢密院的粮务参军吴成——此人是他的远亲,虽懂些粮草实务,却缺乏独立决策能力,便于掌控。“吴成在枢密院管过三年粮务,熟悉禁军需求,接任仓部主事,能更好协调中枢与禁军的粮草调度。”萧虎在议事会上提议。
忽必烈立刻反对:“吴成虽管过粮务,却从未接触过漕运验收、户部账册等实务,恐难以胜任仓部主事之职。仓部需的是能统筹漕运、核查损耗、公正拨付的实务人才,而非仅懂军务的参军。”他推荐李谦:“李谦任禁军粮库总管三年,熟悉禁军粮草需求,且在此次核查中展现出极强的实务能力与清廉作风,若由他接任,定能保障粮草拨付顺畅。”
萧虎反驳:“李谦是忽必烈的亲信,若任仓部主事,恐偏袒禁军,影响其他部门的粮草供应。”李御史提议折中:“不如推荐户部的员外郎王焕——此人出身实务,在仓部任职五年,熟悉流程,且与萧将军、忽必烈均无深交,品行端正,众人皆认可。”
这一提议得到耶律楚材的支持:“王焕确是合适人选。他曾参与漕运改制,实务经验丰富,且多次拒绝派系拉拢,口碑甚好。”忽必烈与萧虎虽各有不满,却也知道王焕是当前最能服众的人选,只能同意。三日后,王焕正式接任仓部主事,忽必烈特意让人送去《禁军粮草需求明细》,附信“望以实务为先,共保中都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