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确实缺钱……
“我倒是确实有几点想法。”吴巨权衡再三,决定直面问题,因为他一贯的原则便是该退则退,该进则进。
祁农眼前一亮:“快说!若是可行,我在大王面前定为您请功。”
吴巨摆摆手,说道:“我有三计。”
“哪三计?”众人异口同声问道。
“其一,国企。”
“官府出资设立企业,打着官方旗号经商,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还能调控市场、辅助宣传,最理想的是出口他国赚取外汇。”
祁农点头:“此言之前听你说过,效果不错。”
继子楚与吴巨联手经营盐业、布匹贸易获利后,立刻让祁农负责拓展业务,如今已有多项产业。
“做生意并非一蹴而就,实话说,除了你掌管的盐业、布业等半国企保持盈利外,后续新开的几项生意才起步,仍在亏损中,何时扭亏为盈尚无定论。”祁农笑着补充,“吴兄若有机会,也带上我一份吧!”
“好说,有合适的路子一定通知你。”吴巨回应。
祁农继续追问:“第二计呢?”
“名为‘平准’!”
这是一个新概念,祁农立刻追问:“具体如何操作?”
“可设平准官职,全面控制货物买卖,价格高时卖出,低时买入。这样一来,商贾便难以暴利,商品价格亦趋于稳定,这便是‘平准’。”吴巨解释道,“同时,官府借此既能掌控物价,也能在市场波动时获利,通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获取丰厚收益,充实国库!”
祁农听后眼睛一亮:“有些类似平籴法。”
“不错,但平籴法的目的是救济灾民而非谋利,甚至可能亏本。”焦樵捋须补充。
平籴法。
(籴di)
祁农对此并不陌生,焦樵等法家学者更是熟知。
这是法家奠基人之一李悝的创举。
李悝,魏国人,在魏文侯执政期间任丞相,编纂了法家经典《法经》,主导了深远影响的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叫平籴法,即丰年国家以稳定价格收购多余粮食,灾年则以稳定价格出售,从而调节粮价。这一措施影响深远,如今各国都在采用。祁农立刻想到了平籴法,因为他作为治粟内史,本就负责管理粮食事务。而焦樵等人熟悉此法,是因为他们属于法家,李悝及其变法、《法经》等内容对他们而言如同基础技能般重要。
吴巨提到的平准法出现在汉朝,汉武帝时期,改名为大农令的治粟内史再次更名为大司农,并在其下设多个部门,其中包括负责平准法的平准部。
后世各朝代均延续并改进了这一制度,例如唐朝刘晏提出的常平法。祁农对这一提议非常认可,立刻表示要向**汇报,若成功实施,首功当归吴巨。焦樵称赞吴巨有办法,李斯也深感佩服,认为这是很有前景的方法。其他法家学者也纷纷附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吴巨谦虚地表示这只是随口一提。焦樵追问第三计,吴巨回答是恤商,即降低商税,促进商业发展。他认为通过鼓励通商和保障商**益,国家能够变得富裕。众人都感到惊讶,纷纷表示难以想象。
商君曾言:民众若只追求轻松获利之事,便会忽视农业。若人人追逐商人、游士、技艺之士这些看似有利可图的职业,便会远离农田。弃农从商,轻视耕作,不仅影响国家粮食储备,更会让民众失去为国效力的动力。若鼓励商业发展,岂不是助长懒惰之风?
众人纷纷反对:“吴大人此言差矣!”
吴巨不急不躁,端起茶杯啜饮一口。
于是众人的目光转向焦樵:“焦大人,您怎么看?”
焦樵沉思片刻,开口道:“若单论增加国库收入,鼓励商业确实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其中。”
李斯身为吴巨门客,自然支持:“齐国重视商业,因此国力强大;郑国亦然。”
祁农皱眉道:“吴巨,秦国不同于齐国,若效仿齐国重商,可能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商贾虽能致富,却无需付出太多努力,这恐怕会让百姓失去为国效力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