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想想!”邓家家主催促。
“考场里做手脚?贿赂监考官?”
“人太多太乱,就算想传递答案也不行。听说一个考场有几十个监考,我们不可能收买所有人……即便能收买,监考官又怎么会知道答案呢?”
“这么说来,唯一的选择就是——”邓家家主深吸一口气,“尽快找到考试答案,拿到手!”
“但现在最重要三门科目都快考完了,对了,明天的策论也很关键,不过初试已经过半了。”族老说。
“那就放弃初试,集中精力找会试的答案!”
“别忘了,会试才是进入朝廷的关键,初试不过是块敲门砖罢了。”
“好的,我们会全力以赴。”
“如今各大家族大多已有所动作,找个时机,大家可以聚一聚,互通信息。”
初试第一阶段结束后,今日三场考试的相关消息迅速在咸阳掀起舆论热潮,街头巷尾尽是议论之声。最热门的话题一是试卷中的各类题目,二是考场的严格程度,尤其是脱衣检查和使用玻璃桌等细节,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舆论中心,大秦报社自然不会缺席!尤其在第四期刊物即将发行之际,时间就是金钱!
在总编吴巨的指导下,报社记者立即投入工作,夜以继日地采访了几位参加科举的考生。当然,他们选择的都是咸阳知名的学子。
“您好,周云同学,请问您如何看待这次科举初试?对您而言难度如何?”
“嗯……不算太难吧,毕竟只是初试,我认为会试的难度肯定要高出好几个级别。”
“林凛同学呢?”
“我也有同样的看法,虽然这么说可能有点自满,但会试才是真正的较量。”
事实确实如此。报名科举的人数多达一万八千,以初试的难度最多淘汰八千人,剩下的一万余人只能担任小吏,无法进入朝廷成为公卿大夫。因此,会试的难度将翻倍,最终合格者或许不足一千人。
随后,记者继续追问诸如“初试三场中最难的是哪道题”、“考试感受如何”、“对其他考生有何建议”等问题。这些考生初次接受采访时略显兴奋,也意识到这是展示自己的良机,耐心回答了所有提问。
这些采访记录将被整理成文,刊登在明日即将发行的报纸上。
接着,记者竟找到吴巨要求采访,美其名曰“作为主考官有必要谈谈看法”。吴巨听后啼笑皆非,但也感慨这些记者越来越聪明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抽空接受了采访,话题围绕科举计划、明日考试及会试的小道消息展开。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发现考后试卷的名字都被遮盖,称作‘糊名制’,据说这是您的主意。您为何提出这个想法?又出于怎样的考虑?”
“怎么想到的……呵呵,心知肚明。见招拆招罢了。”吴巨轻笑着,话里有话。
“那么,您的心境是?”
“心境……”吴巨摸了摸下巴,沉思片刻后说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风雨不动稳如山。”
说完,他表情深沉地结束了采访。
虽显矫饰,但确是他内心写照,否则何须推行糊名制?归根结底,不过追求六个字:公平、公正、公开!
若吴巨有意为恶,必成天下首恶,连赵高、秦桧之辈都要尊他为祖师爷,但他没有。
他坚守底线,不愿看到科举被世家贵族把持,那违背了他的初衷!
吴巨没再多虑,采访结束后便继续忙于科举事务,还有诸多事项等待处理。
一夜之间,这三句词在咸阳流传开来,寒门学子无不感激。
何谓格局?这就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