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的西部,有一座融合了自然风光、历史底蕴与民俗风情的县城——通榆县。它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总面积847639平方公里,在吉林省各县中面积位列第三,广阔的土地上承载着独特的魅力。
一、乡镇概览
通榆县下辖8个镇、8个乡,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风貌。
-开通镇:作为通榆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交通便利,国道g334、g1、g503三条高等级公路在此交会,让它与外界紧密相连。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展成为如今繁华的县城核心区域。镇上高楼大厦林立,商业氛围浓厚,有大型的购物中心、商业街,满足着居民和游客的各种生活需求。同时,这里还汇聚了众多的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瞻榆镇:位于通榆县西南部,历史悠久,曾经是瞻榆县的县城。这里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街巷,走在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往昔的岁月。瞻榆镇在农业方面较为达,农产品丰富多样,特别是当地的西瓜,以其甘甜多汁而闻名。每年西瓜成熟的季节,大量的西瓜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此外,瞻榆镇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戏等在这里代代相传,每逢节日,当地居民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双岗镇:因境内有两个较大的沙丘岗子而得名。它地处交通要道,平齐铁路穿镇而过,交通优势明显。双岗镇的畜牧业展良好,养殖着大量的牛羊。这里的草原风光优美,每年夏季,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草原风情。同时,双岗镇还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展了生态旅游项目,如草原露营、骑马射箭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参与到有趣的活动中。
-兴隆山镇:以其繁荣的商业和独特的蒙古族文化而闻名。镇上有热闹的集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交易活跃。兴隆山镇是蒙古族聚居地之一,蒙古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展。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在这里举办得格外热闹,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精彩纷呈,展现着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力量。此外,蒙古族的歌舞表演、传统美食也让游客流连忘返。
-边昭镇:位于通榆县南部,行政区域面积350平方千米。清朝时期为哲里木盟札萨克图郡王旗南部游牧地,1984年3月乡改镇。边昭镇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这里的农民勤劳朴实,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使得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同时,边昭镇还积极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鸿兴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多处历史遗迹。在经济展方面,鸿兴镇注重工业与农业的协同展,有一些小型的工厂,同时农业生产也不落后,种植着多种经济作物。鸿兴镇的文化教育事业也较为达,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此外,镇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如编织、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新华镇:地处通榆县西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代力吉镇相连,行政区域面积56296平方千米。清朝时期,属图什业图王旗东北部游牧地。1958年11月,乡改公社,同年10月,开通、瞻榆两县合并为通榆县。1983年12月,公社改乡,1992年11月,乡改镇。新华镇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绿豆、棉花、葵花籽等。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近年来,新华镇还展了乡村旅游业,以其宁静的乡村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乌兰花镇:自然风光秀丽,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乌兰花镇的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是通榆县的重要生态屏障。这里的居民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乌兰花镇,你可以欣赏到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听到悠扬的马头琴声,还能品尝到蒙古族的特色美食,如烤全羊、手把肉等。同时,这里的森林中还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吸引了不少生物爱好者前来探索。
-新乡: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为主要产业,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新乡的农民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还展了特色种植,如种植草莓、葡萄等水果,这些水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此外,新乡的养殖业也颇具规模,养殖着猪、牛、羊等家畜。
-新兴乡: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新兴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展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这里有许多农家乐,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新兴乡还注重生态保护,展了一些环保产业,实现了经济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向海蒙古族乡:位于着名的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一个充满蒙古族风情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向海蒙古族乡的蒙古族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居住的蒙古包等。游客可以在这里参与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如祭敖包、跳安代舞等,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此外,向海蒙古族乡还是观鸟的好去处,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以其万亩杏树林而闻名。每年四月,杏花盛开,漫山遍野一片粉白,如诗如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文化也十分浓郁,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蒙古族的长调、短调等传统音乐,还能品尝到蒙古族的奶茶、奶皮等特色美食。同时,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如古代的烽火台等,见证了这里悠久的历史。
-团结乡:注重民族团结,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乡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实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稳步展。这里的居民相互帮助,共同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团结乡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十花道乡:历史上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如今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驿站遗迹。十花道乡以种植杂粮杂豆而闻名,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杂粮杂豆的生长,所产的杂粮杂豆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近年来,十花道乡还展了农产品电商产业,通过网络平台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这里的自然风光也吸引了一些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八面乡:农业和渔业展较好,境内有一些湖泊和河流,水资源丰富。八面乡的农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展了渔业养殖,养殖的鱼类品种多样,肉质鲜美。同时,八面乡的农业也不逊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这里的农田灌溉条件良好,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此外,八面乡还展了一些与农业和渔业相关的加工业,提高了农产品和水产品的附加值。
-苏公坨乡:位于通榆县东南部,以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而闻名。苏公坨乡的辣椒种植历史悠久,所产的辣椒色泽鲜艳,辣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苏公坨乡通过展辣椒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展,农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同时,苏公坨乡还举办了辣椒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当地辣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通榆县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4年),最初称开通县。1958年11月,与原瞻榆县合并,取两县尾字称“通榆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榆县见证了多个民族的兴衰交替。这里曾是蒙古族的游牧地,蒙古族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语言、艺术等在通榆县得到了传承和展,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长调、马头琴等,都是通榆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榆县地处红山文化分布区,境内的敖包山遗址、毡匠铺墓群,可以追溯到西汉中晚期以至新石器时期。这些历史遗址出土的文物,为研究通榆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水平。
通榆还是多地域文化的交融地,早期人口绝大多数是来自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的移民,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形成了通榆县独特的文化风貌。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体现在通榆县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通榆县的历史上,也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人物。独胆英雄赵树满出生于1928年,1946年参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立特等功一次,大功四次。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过四平、彰武、锦州、辽西等战役,他从东北一直战斗到海南岛。1947年在四平攻坚战中赵树满三处负伤,鲜血直流,染红了军装,但他不下火线,英勇杀敌,荣立大功两次,并光荣入党。1948年在六间房子战斗中,他手持机枪独闯进敌人大院,俘虏敌人1400余人,缴获美式装备五大卡车,荣立特等功。1950年3月在广州中山人民纪念堂召开的全军英模大会上,赵树满被授予独胆英雄的光荣称号,荣获毛泽东奖章。1952年秋天赵树满退伍归乡,后来被安排在县生产资料公司工作,1998年因病辞世,享年70岁,安葬于通榆县烈士陵园。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通榆县的人民,成为了通榆县的骄傲。
三、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