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大笑一声,正式行礼道:“王翦,见过高景先生!”
果然是他。
高景回礼。
昌平君不甘心,道:“你若入韩,焉知不会对秦国造成损害!”
高景道:“昔日陶邑有郑、王二人一起经商,他们一直和睦,生意做得很大。后来有人问:你们如何做到和睦相处?
郑、王回答:我不占他利益,他也不占我利益,所以合作长久。”
昌平君怒道:“货物易卖,怎能与国家大事相提并论?”
高景笑道:“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庖厨之事,竟能与治国相比?由此可见,有些道理是可以通用的。”
昌平君无言以对,干脆转向秦王道:“大王,秦国吞并诸侯,需先灭韩,韩灭后才能长驱直入攻打燕齐!”
无需秦王开口,高景直接道:“韩王不敢不借道给秦,而且还有粮草辎重送给秦军!”
昌平君仍不甘心,道:“与其担心韩国反复,不如直接灭掉它!”
秦王嬴政终于开口道:“好了,高景上卿走的是正道,我早知是计,却不得不答应。”
说着,对赵高说:“给昌平君看看。”
赵高低头,从秦王案头拿起几卷竹简,快步走下台阶,绕过水池,送到昌平君面前。
秦王道:“这是高景上卿的《治国策》,昌平君看看如何?”
昌平君疑惑地展开来看。
趁昌平君阅读之际,王翦突然问道:“听说儒家高景先生年纪虽轻,学识却很出众,不知他对兵家有何看法?”
高景思索片刻,道:“在高景看来,用兵之法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以及‘兵技巧’。”
王翦一怔,正色道:“请详解!”
其他武将也纷纷竖起耳朵,连文官和秦王也都转过目光。
兵法一向是秘而不传的,就连殿中的将领也不一定有机会学习。
如今有人讲解兵法,怎会错过?
高景整理思绪后说道:“所谓‘兵权谋’,便是运用各种计谋智略来击败敌人。
也就是‘兵不厌诈’中的‘诈’,通过欺骗敌人、迷惑敌人,最终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战术上的诡计、战略上的诡计,甚至外交上的诡计,都属于这一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众人回想自己所知的战争,一一对应,顿时豁然开朗,原来如此!
王翦急切地问道:“敢问先生,何为‘兵形势’?”
高景笑了笑,道:“高景在小圣贤庄求学时,常与师兄荀子下棋,但棋艺不佳,屡战屡败,后来便想了个‘不败’的办法。”
秦王也忍不住问道:“是什么方法?”
高景笑道:“那就是不再与师兄下棋了!”
众人一时愣住。
高景继续解释道:“所谓‘兵形势’便在于此。要清楚敌我之间的‘形’与‘势’,‘形’指军队,‘势’指军队的状态。
当敌军强盛时,应暂避锋芒;若敌军势弱,则应全力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