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浦路斯商栈的仓库里,刚到的两批货正并排堆放:绕好望角来的黄金堆得像小山,陆路转运的丝绸散发着光泽。账房先生核对着清单,笑着对郑明说:“海路的黄金比上月多了两成,陆路的丝绸被奥斯曼商人订走了大半——两条腿走路,就是稳当。”郑明却指着墙上的苏伊土地峡测绘图:“稳当是暂时的,要想真正握住两海,还得把这地峡凿开。”
商路的深耕:让依赖变成习惯
郑明在摩加迪沙和塞浦路斯各建了一座“大宗商品交易所”,规定非洲的黄金、地中海的羊毛必须在此挂牌交易,且只能用两洲通宝结算。交易所里挂着实时价格牌,用汉语、阿拉伯语、拉丁语标注,每天更新——欧洲商人想知道市价,必须来商栈;非洲部落想换钢器,也得盯着这牌子。
为了让商路更“黏人”,他让人在两条路线的中途点设了“补给站”。绕好望角的补给站设在马达加斯加,有淡水、粮食,还有能修蒸汽轮机的工匠;陆路的补给站设在埃塞俄比亚,备着骆驼饲料和治沙漠病的草药。有个葡萄牙船长在马达加斯加补给时,看着大明工匠修好他船上的旧蒸汽机,感慨道:“以前觉得靠自己就行,现在离了大明的补给站,船都不敢远走。”
更狠的是“技术绑定”。郑明让非洲宣慰司把改良麦种送给埃及农民,却只教他们“初级种植法”,想提高产量,就得买大明的堆肥;给奥斯曼的铁匠送普通钢料,却留着“淬火秘方”,他们炼出的钢总比大明的差一截。埃及总督派人来求购堆肥技术,郑明笑着说:“简单,让苏伊士的关卡对咱的骆驼队免关税就行。”
与奥斯曼的“软较量”:从摩擦到合作的试探
奥斯曼的苏丹听说大明的麦种在埃及丰收,派人来塞浦路斯求见郑明,想“合作开发尼罗河两岸的土地”。郑明提出条件:“合作可以,但得允许大明的农官进入埃及,且苏伊士地峡的骆驼队免税——咱们各取所需。”
苏丹犹豫了三个月,最终答应了。他派来的官员和大明农官一起丈量土地,看着两洲麦种长出的麦穗比当地作物饱满,忍不住感叹:“大明的本事,确实能让百姓吃饱。”很快,尼罗河沿岸出现了上千亩“明式农田”,用的是大明的钢犁、堆肥,收获的粮食一半给奥斯曼,一半由大明商栈收购——双方的利益,就这样绑在了一起。
奥斯曼的巡逻舰也变了态度。以前总在塞浦路斯附近晃悠,现在见了大明的短驳船,还会主动鸣炮致意。有次三艘海盗船想偷袭大明商队,奥斯曼的桨帆船竟先开炮拦截。郑明得知后,让人给奥斯曼舰队送了十门轻型钢炮作为谢礼,附信说:“商路安全,对谁都好。”
运河的初议:从测绘到游说
郑明觉得时机成熟了,把苏伊士地峡的测绘图送到了京师。图上用红笔标出了最适合挖运河的路线,旁边注着“挖通后,航程可省四十日,每年能省运费五十万两”。林远看后,立刻奏请万历皇帝:“此事若成,大明的钢器能十日抵欧洲,非洲的黄金半月到京师——是千秋功业。”
皇帝准了“预研”,却嘱咐“不可操之过急”。林远便让郑明先“小规模试探”:在苏伊士地峡最窄处,修一条“明式水渠”,用蒸汽抽水机灌溉两岸的农田。水渠修成后,原本干旱的沙地长出了庄稼,当地的阿拉伯人围着水渠欢呼,连奥斯曼的税吏都跑来请教技术。
郑明趁机对埃及总督说:“这水渠能灌溉万亩地,若是挖条更大的‘水渠’,能让船直接过去,你说能赚多少钱?”总督算了笔账:船运比骆驼队省一半成本,奥斯曼能抽更多税,当即表示“愿意向苏丹进言”。
消息传到欧洲,威尼斯人慌了——要是运河开通,他们的地中海贸易优势就没了。他们派人去奥斯曼散布谣言,说“大明挖运河是想吞并埃及”。郑明早有准备,让交易所的欧洲商人亲眼看着大明的麦种丰收,笑着说:“咱要是想占地,还费劲教你们种地?”谣言不攻自破。
飞舟的新突破:跨海传递与远程侦察
江南“飞研棚”送来的新飞舟,能连续飞行十里地了。郑明把其中两艘派到苏伊士地峡,专门负责“跨地峡通信”。飞舟从地峡东岸起飞,半个时辰就能到西岸,比最快的骆驼队还快三倍。有次奥斯曼的税卡又想刁难骆驼队,飞舟很快把消息传到塞浦路斯,郑明派人交涉,问题当天就解决了。
飞舟还成了“运河勘探员”。工匠们在飞舟上装了“绘图仪”,沿着地峡飞行时,能自动画出地形起伏。李匠头根据这些图纸,算出了挖运河需要的土方量和钢料数,对林远说:“只要有足够的蒸汽挖掘机,五年就能挖通。”
林远让人把飞舟的图纸抄了一份,送给奥斯曼苏丹当“礼物”。苏丹看着图纸上的“铁鸟”,半天说不出话——他终于明白,大明的技术已经领先太多,合作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远谋的沉淀:从商路到命运的交织
非洲宣慰司的汉人移民开始和当地黑人通婚,他们的孩子既会说汉语,也懂非洲话,在交易所里当译员,成了天然的纽带。塞浦路斯的“明式市集”上,阿拉伯商人用汉语讨价还价,欧洲贵族学着用筷子夹“明式糕点”,连奥斯曼的士兵都在偷偷学两洲的炼钢法。
郑明在给林远的信里写:“现在不用炮,也没人敢惹咱了——他们的锅里煮着咱的麦,手里握着咱的钢,日子早就和大明绑在一起了。”林远回信时,附了张新的海图,在苏伊士地峡的位置画了个大大的“凿”字。
夕阳下,苏伊士地峡的“明式水渠”泛着金光,远处的骆驼队正沿着水渠前行,飞舟从头顶掠过,留下淡淡的蒸汽轨迹。郑明站在水渠边,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巨大的蒸汽船从运河里驶过,非洲的黄金、欧洲的羊毛、大明的钢器在水中穿梭,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此刻脚下的土地。
运河的事,还得慢慢来。但只要商路在、人心在,总有一天,那道隔开两海的地峡,会被大明的钢铁与智慧,彻底打通。
喜欢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请大家收藏:()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