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吉尔港的蒸汽起重机正将西非的黄金锭吊上“通远号”,郑明站在舷梯旁,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发笑——光是摩洛哥商港的月收入,就够再建两艘飞舟。更让他满意的是考察队从东非带回的消息:大裂谷的旅游驿站已接待了第三批欧洲贵族,而内陆的铁矿脉旁,首个“明式矿场”即将开工。“资源要挖,人心要连,”他对身边的参事说,“这非洲的经纬线,得按大明的尺子来画。”
东非矿场的规矩:钢与土的融合
东非铁矿的开采比预想的顺利。考察队用硫磺钢刀赢得马赛部落的信任后,部落首领主动送来五十名青年当矿工,条件是“每炼出十斤钢,分部落一斤”。郑明答应了,还派来铁匠师傅教他们“两洲炼钢法”——当然,最关键的“淬火秘方”留了一手。
矿场的运作带着浓浓的“明式印记”:
-矿工们按大明的“工时制”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能领到两斤麦饼和十枚两洲通宝;
-矿渣被用来铺设从矿场到裂谷驿站的道路,既处理了废料,又让游客能更方便地参观“钢的诞生地”;
-炼出的粗钢先运到摩加迪沙精炼,一部分制成武器装备非洲驻军,另一部分则通过运河运往欧洲,以低于当地三成的价格出售——这招让西班牙的钢铁作坊怨声载道,却又拿大明没办法。
有个马赛青年学会了用钢钎凿岩,拿到第一笔工钱后,买了柄钢刀送给父亲。老首领摩挲着刀身,对郑明的使者说:“以前我们用石斧,现在用钢刀;以前我们怕狮子,现在狮子怕我们——这都是大明给的。”
旅游线的延伸:从奇景到生活
大裂谷的旅游不再是“看一眼就走”。郑明让人在驿站旁建了“非洲民俗园”,马赛人穿着传统红披风表演猎狮舞,东非部落的姑娘用两洲丝绸织挂毯,游客可以花钱学用钢犁耕地,甚至能体验“明式茶道”。
欧洲贵族们趋之若鹜。法国公爵夫人为了学织“中非合璧”挂毯,在驿站住了半个月,回去时带了三箱两洲通宝,说要“把非洲的大明风带回巴黎”。旅游收入让周边部落富了起来,有个部落用赚来的钱盖了座“明式学堂”,请汉人先生教孩子读书,第一课学的就是“天之下,莫非王土”。
更妙的是“旅游外交”。郑明特意邀请希腊起义军的首领来裂谷“散心”,看着欧洲贵族对大明规矩的追捧,首领感慨道:“跟着大明,希腊以后也能让欧洲人花钱来看。”回去后,他对大明的武器支援更依赖了——这正是郑明想要的:用风景软化野心。
摩洛哥的微妙平衡:防西与制摩
丹吉尔港的三座钢炮堡垒让西班牙人不敢妄动,但郑明知道,光靠硬的不行。他给西班牙国王送了份“厚礼”:五十柄硫磺钢剑和一幅大裂谷的风景画,附信说“大明只想通商,无意与西班牙为敌”。国王看着能斩断铁条的钢剑,最终下令“舰队不得靠近丹吉尔港百里之内”。
对摩洛哥苏丹,郑明则用“甜头”牵制。他帮摩洛哥改良了棉花种植技术,让产量翻了一倍,条件是“棉花只能卖给大明商栈”。苏丹尝到了甜头,主动提出“让大明在摩洛哥内陆开商路”,郑明却故意放慢脚步——他要让摩洛哥始终“差一口气”,离不开大明的技术。
有次摩洛哥贵族想抢占丹吉尔港的一处商铺,郑明没派兵,只停了三天的棉花收购。苏丹急了,亲手打了贵族三十鞭子,把商铺还给了大明商人。“对付这种国家,得掐住他的生计,”郑明对水师统领说,“比炮舰管用。”
对欧贸易的渗透:从商品到标准
大明的“西洋商社”在欧洲的分号扩到了二十家,卖的不光是钢器、丝绸,还有非洲的咖啡、象牙雕刻。最让人意外的是“明式家具”——用非洲硬木和两洲钢件打造,在法国宫廷掀起了热潮,贵族们争相模仿,连椅子腿都要刻上“大明”二字。
更狠的是“标准输出”。商社规定:
-欧洲的羊毛必须达到“大明细度标准”才能收购,为此,英国的牧场主不得不引进大明的绵羊品种;
-与大明交易的欧洲商人,必须使用“大明衡器”称重,这玩意儿比欧洲的秤精确十倍,想缺斤少两根本不可能;
-连商契都得用大明的“防伪纸”书写,纸上印着微型龙纹,欧洲人仿都仿不来。
威尼斯的商人抱怨“被大明牵着鼻子走”,却又不得不按规矩来——谁让大明的商品又好又便宜,两洲通宝在欧洲的认可度比金银还高。有个佛罗伦萨银行家说:“现在不是我们定汇率,是大明的商社定——这世界,真的变了。”
内陆的新触角:从矿场到商路
考察队继续往非洲内陆推进,这次的目标是刚果河流域。他们坐着蒸汽小船逆流而上,沿途用钢斧砍开通路,遇到部落就送钢刀、教种地。有个部落首领看着蒸汽船不用划桨就能前进,以为是“神船”,当场表示“愿意归大明管”。
郑明让人在刚果河沿岸建了五个“补给站”,既给考察队提供支持,也作为商路的节点。补给站里的“明式货摊”卖着钢针、布匹、麦种,用非洲的象牙、橡胶就能换。有个部落用十斤橡胶换了一台织布机,织出的棉布比以前好看十倍,部落的姑娘们再也不用穿兽皮了。
林远在京师收到刚果河的地图,在上面画了条虚线,从东非矿场到西非丹吉尔港,贯穿非洲大陆。“这条线要是通了,非洲的资源就活了,”他对万历皇帝说,“到时候,欧洲人想要非洲的东西,就得看咱的脸色。”
夕阳下,东非矿场的钢炉映红了半边天,马赛矿工哼着汉话歌谣往家走;丹吉尔港的商船鸣笛启航,满载着棉花和黄金驶向地中海;刚果河的蒸汽小船上传来工匠的号子,他们正在搭建新的补给站——非洲的经纬线上,正被大明的钢、麦种、商栈一点点填满。
郑明的下一个计划,是在非洲建第一座“蒸汽火车轨”,从裂谷驿站到东非矿场。他相信,只要铁轨铺到哪里,大明的规矩就能传到哪里。而那些还没被考察队踏足的内陆,迟早会听到蒸汽的轰鸣——那是大明的脚步,正稳稳地丈量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