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王轱辘连连点头,"质量标准一定要把控好,不能砸了招牌。"
"您放心,我都安排好了。"梨生擦了擦汗,"每个生产点都派咱们的人盯着,包装全部统一印刷防伪标识。"
正说着,李大勇扛着一麻袋东西闯了进来:"老王,你看我收着什么好东西了!"他哗啦一声倒出袋子里的东西,金黄的梨子滚了一地,"老赵家后山那几棵老梨树结的,甜度绝对够!"
王轱辘捡起一个梨子,在衣服上擦了擦,咬了一口:"嗯,还是那个味。记得我年轻时候,李青最爱吃这棵树上的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大勇突然压低声音:"对了,西山村的老马提了个条件,想让他闺女来咱们这儿学技术。我寻思着。。。"
"不行。"王轱辘斩钉截铁地打断他,"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告诉他们,配方保密是合作的前提条件。"
天色渐晚,合作社的灯光依然亮着。沈雅琴第三次来催王轱辘回家休息,却看见丈夫正对着电话大声指挥:
"包装盒要加厚,对,就是那种可降解材料。。。物流公司找县里那家老合作伙伴。。。质检报告一定要随货。。。"
沈雅琴摇摇头,去食堂要了份饭菜,坐在一旁静静等待。直到王轱辘挂断电话,她才走过去:"大忙人,该回家吃饭了。"
王轱辘这才发现天已经黑透了:"哎呀,怎么这么晚了。你也不提醒我。"
"我倒是想提醒,也得插得上话啊。"沈雅琴假装生气地瞪了他一眼,"你这哪是退休啊,比当理事长时还忙。"
回家的路上,夜风微凉。沈雅琴推着轮椅,突然说:"轱辘,今天是你这两个月来精神最好的一天。"
王轱辘笑了:"是啊,感觉自己还有点用。"
"胡说,你一直都有用。"沈雅琴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过我得提醒你,医生说了不能太劳累。明天你在家休息,我替你去合作社盯着。"
王轱辘刚要反对,沈雅琴就打断他:"怎么,信不过我?别忘了,当年李青熬糖的手艺还是我教的呢。"
第二天一早,沈雅琴果然独自去了合作社。王轱辘在家坐立不安,像丢了魂似的。直到中午,沈雅琴才回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兴奋。
"了不得啦!"她一进门就嚷嚷,"西山村送来的第一批原料,熬出来的糖比咱们自己的还香!"
王轱辘急得直拍轮椅扶手:"怎么回事?你详细说说!"
原来,西山村的水质特殊,熬出的梨膏糖别有一番风味。沈雅琴当场拍板,把这批糖单独包装,作为高端产品推出。
"你做得对!"王轱辘连连点头,"这样一来,产品线更丰富了。雅琴啊,没想到你还有这商业头脑。"
沈雅琴得意地扬起下巴:"那是,你以为我这几十年白跟你混的?"
接下来的日子,青山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周边三个村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合作社的院子里堆满了原料和包装箱。老支书自发组织村里的老人帮忙做饭送水,连放暑假的孩子们都来帮着贴标签。
王轱辘虽然被沈雅琴勒令在家休养,但每天还是要听儿女汇报进展。订单完成到第三千箱时,突然出了意外——县食品厂的生产线故障,至少需要三天维修。
"这可怎么办?"梨叶急得直跺脚,"耽误了交货期,违约金是小,信誉损失是大啊!"
王轱辘沉思良久,突然说:"去找李大勇,他侄子不是在镇上开了个食品加工厂吗?"
李大勇一听这事,拍着胸脯保证:"包在我身上!那小子敢不帮忙,我把他厂子屋顶掀了!"
在多方努力下,生产终于赶上了进度。交货前一天,五千箱梨膏糖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合作社新建的仓库里,场面蔚为壮观。
老支书提议搞个简单的庆祝仪式。王轱辘被推到了人群中央,看着周围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有跟他一起创业的老伙计,有正值壮年的中坚力量,还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这次合作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道理。"王轱辘的声音不大,但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只有抱团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掌声中,沈雅琴悄悄抹了抹眼角。她看到丈夫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彩,那是久违的斗志和激情。
第二天,满载梨膏糖的货车缓缓驶出青山村。王轱辘和沈雅琴站在村口,看着车队消失在远方。
"走吧,回家。"沈雅琴推起轮椅,"梨生说华联的老总很满意,要跟咱们签长期合同呢。"
王轱辘没有回答,只是轻轻拍了拍妻子的手。阳光照在两人身上,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远处,合作社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喜欢轱辘杆子请大家收藏:()轱辘杆子